“抑郁症”的人,快来听音乐!
人的一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而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事情,应该拿出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而不要为了某件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我们的心里可能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出现一些低落,同时也要一段时间才会逐渐变得开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身体出现了更多的荷尔蒙和快乐的因子多巴胺,所以就会让人变得更加的开心。而如果是身体出现了一些疾病就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不能进入休息的状态也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其中抑郁症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抑郁症”的人,一般有这3个共同特征,若你有,尽量别忽视!
反应迟缓
如果一旦患上抑郁症的话,就非常喜欢独自呆着,不愿与人接触,而且心里的一些事情往往不想找人去诉说,不论是快乐还是压抑的事情都自己承受,这样长期下来就会使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同时也会使反应变得更加迟缓,所以这也是抑郁症的一种重要表现。

失眠疲惫
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就喜欢胡乱想一些东西,在大脑中呈现一幅幅的画面使自己久久不能入睡,而且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的状态。由于工作一天身体非常的疲劳,想要通过睡眠来进行休整,但是在躺下以后就久久不能入睡。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感觉到异常的疲惫。

经常闷闷不乐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自己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即使自己故意想要开心,但是身体就好像不听指挥一样。即使非常开心的事情也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强硬把自己的情绪拉到悲伤的情绪当中,而且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反复的琢磨很难走出一个悲伤的情景,那么这也可能就是患上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上的几个特征,那么可能就是患上抑郁症的一种表现,如果一旦患上抑郁症的情况就应该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而且如果情况严重就要靠药物来进行有效的调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情从抑郁症中走出来。
更多文章:
生物钟紊乱有啥后果?
撰文| 生物节律紊乱疾病猴模型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基因编辑的克隆猴
雄鸡报晓,蜘蛛半夜结网,向日葵在清晨开放……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存在节律现象,与地球24小时的自转周期保持同步对于生物维持健康的生理状态至关重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人们发现,其实生物的节律与基因密切相关,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就被奖励给了三位研究节律相关基因的科学家。
现代社会压力使人类的作息时间很难严格遵循于体内的生物钟。加班、轮班,频繁地跨越时区,熬夜玩手机等等,越来越多人都面临着生物钟紊乱的困扰,因此研究节律对于现代与未来的社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经常会出现很多精神问题,诸如脾气暴躁、社交障碍等等,然而传统上基于小鼠等动物模型的研究很难如实反映这些症状。但由于之前上对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编辑非常困难,因此对节律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长期进展缓慢。
为此,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组和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经过两年努力,利用CRISPR/Cas9方法,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例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仔细验证后发现了敲除猴模型存在昼夜节律紊乱,并表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昼夜节律(生物钟)调节人体诸多行为
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包括中枢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大脑的生物钟不仅调控着我们睡眠-觉醒周期,也调节着诸多行为。外周生物钟受到中枢生物钟调控,同时也受进食、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衰老、长期熬夜、时差、肥胖或癌症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外周生物钟与中枢生物钟不同步。昼夜节律紊乱与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个控制生物节律的“起搏器”,它是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根据自然界光-暗周期调控生理和活动节律,并能通过激素和神经信号调节外周生物钟,损毁视交叉上核的动物昼夜节律会完全消失。这个“起搏器”则是通过一系列节律基因调控昼夜节律,这些核心节律基因之一便是BMAL1。
BMAL1蛋白会与另一个蛋白CLOCK形成异二聚体,并与其他节律相关基因结合,启动这些基因的表达。随着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逐渐增多,它们将进入细胞核中,反过来抑制异二聚体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基因的转录水平呈现出24小时的振荡周期。就是利用类似这样原理的通路,我们的大脑才能有一个自发的24小时生物周期。
相对于小鼠的昼伏夜出和大脑结构,猕猴更适合作为节律研究模型
大多数节律研究都是以小鼠为模式动物,可以用来深入探究节律的分子机制,但在转化应用方面,小鼠作为与人类生物节律相反的夜行性动物显然不是特别合适。于是该研究团队想到了在进化上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猕猴除了具有昼行性这一特性,在脑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高度相似,可以用来研究脑疾病和高级认知功能。随着近年来神经所新开发的缩短猴生殖周期技术的不断优化,以及体细胞克隆猴的实现,弥补了猕猴繁殖周期长,单胎数量少的不足,可以构建出足够数目的具有统一遗传背景的动物模型。
BMAL1敲除猴表现出节律活动异常和睡眠紊乱
其实在2015年底,神经所科研团队就曾经利用CRISPR/Cas9方法,针对核心节律基因BMAL1进行基因编辑,并在2016年中旬顺利出生了5只基因编辑小猴。
那么这些猴子有没有表现出周期紊乱的症状呢?
为此等到半年后小猴断奶,研究人员就从多个方面开始观察敲除猴的生物节律。研究人员给猴子们佩戴了“小米手环”,可以随时监测到它们的昼夜活动情况,发现敲除猴不再按照24小时的周期活动,在夜间活动明显增多,这说明敲除猴可能出现了失眠的问题。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手术,在猴子背部皮下埋入记录脑电和肌电的植入子,分析其睡眠周期发现敲除猴的快速眼动睡眠(REM,浅睡期)和慢波睡眠(NREM,熟睡期)明显减少。有趣的一点是,Bmal1敲除小鼠的睡眠相比正常对照则是增多的,这也进一步提示了非人灵长类在脑疾病研究上的优势所在。在另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搜集连续两天多个时间点的血液样本,对那些受节律调节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发现帮助进入睡眠的褪黑素在敲除猴中分泌较少。同时还进行了血液分析,发现敲除猴的大多数节律基因表达异常,还有很多与睡眠剥夺,抑郁症以及衰老等相关的基因上调。
节律紊乱猴的精神症状
当然,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构建基因敲除猴,研究者最期望在这些猴身上再现节律紊乱者的精神症状,这些才是非人灵长类较之小鼠等实验动物的真正优势。研究人员给猴子们做了一个经典的听觉刺激实验,在给出的一连串规律的声音中随机插入特殊的声音,记录猴子听到声音时的脑电,发现敲除猴大脑在识别和反应这些特殊事件的能力上不如正常猴,这与精神分裂患者的情况类似。此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律紊乱或睡眠障碍还是一些精神疾病,如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症状。但是之前我们很难认定一只小鼠有抑郁或是双向情感障碍之类的问题,而这在灵长类身上就很明显了。研究人员在血液检测中发现与压力应激相关的皮质醇在敲除猴的血液中一直处于高水平,这让他们联想到敲除猴在与人接触时极度紧张的反应。当有人靠近敲除猴时,它会双手抱住头部,蜷缩在角落里,不敢活动。如果将敲除猴放入一个新环境中,它也不能很快地适应,不敢像正常猴那样在环境中自由探索。

这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有些焦躁不安
节律紊乱往往伴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中断、日间过度嗜睡,与人交流出现障碍等等。但在之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这些究竟是睡眠紊乱的直接后果,还是长期失眠或服药的副作用。
中国科学家创建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此次克隆猴和“中中”、“华华”有何区别
去年,世界首批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标志着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时代的到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克隆“中中”和“华华”所使用的细胞来自流产胎猴的组织。那这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总是没有安全感地抱着头。(中科院神经所提供)
我们知道,克隆猴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我们可以由此批量制造基因编辑的猴子。而之前的“中中”和“华华”都是野生型的猴子,从疾病研究应用价值上来说,不如基因编辑的猴子那么大。

“中中”、“华华”与本次研究所用的克隆猴流程示意图。科学家会先去除猴卵细胞的细胞核,然后在其中放入另一只猴的体细胞核,等待两者充分融合后,最后将这个核移植过的卵移植到代孕母猴体内等待克隆猴出生。
“中中”、“华华”与本次研究所用的克隆猴流程示意图。科学家会先去除猴卵细胞的细胞核,然后在其中放入另一只猴的体细胞核,等待两者充分融合后,最后将这个核移植过的卵移植到代孕母猴体内等待克隆猴出生。
除此以外,克隆的成功率与作为核供体的细胞有很大的关系。细胞和人一样会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逐渐衰老,随着细胞不断分裂,其中会积累越来越多的DNA突变,细胞的质量也会逐渐下降。
而“中中”、“华华”所用到的胎猴体细胞,本身就来自尚未出生的小猴,十分“年轻”,自然活力强。实际制作基因编辑猴所用的细胞比这要“年老”很多,更何况基因编辑本身还会对细胞的DNA造成一些损伤,所以我们一直会担心,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克隆的成功率会跌到多少。要知道“中中”、“华华”的克隆成功率尚不足1%,而克隆猴成本高昂,如果由此制造基因编辑猴的成功率太低,很可能就会因为成本问题而让这项技术长期停留在纸面上,刘真表示。
因此我们非常需要真正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造出基因编辑的猴子来实现这项技术。在工作开展之前,孙强等专家已经通过直接向猴受精卵中注射CRISPR/Cas9的方法获得了不太完美的BMAL1敲除猕猴,之所以说不完美,是由于部分基因敲除猴属于“嵌合体”,体内不同细胞的基因型有差异,因此在最严谨的定义上说还不算是理想的动物模型。

左图为之前获得的一只Bmal1基因敲除猴,它在本次实验中提供了核供体细胞。右图为从它体内提取、培养的核供体细胞。
这次实验制造出了5只基因敲除的克隆猴,从效率上说与当初制造“中中”和“华华”的克隆实验相当,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在效率上的担忧。

本次研究得到的5只BMAL1敲除克隆猴
研究团队仔细检测了这些克隆猴的细胞核基因型和线粒体基因型。如果是真的克隆动物,其细胞核的基因型一定和提供细胞核的那些细胞完全一致,而线粒体由于存在于细胞质当中,不会随着核移植一起转移,因此一定和提供卵细胞的猴子完全一致。就目前而言,比对细胞核与线粒体基因就是验证克隆动物的金标准。果不其然,这五只小猴的细胞核基因型与核供体细胞完全一致,而线粒体基因型则与卵供体猴一模一样,同时它们的所有基因与生出它们的代孕妈妈则彻底无关,完全符合克隆动物的鉴定金标准。

有些顽皮的克隆猴
从本次的研究可以看到,猴子表现出怕人,避免与人对视等等精神问题,而这些症状是以前在小鼠身上很难探测到的。
可以说,本次研究意味着克隆基因编辑猴技术由此从理论层面迈向了实践层面,鉴于目前克隆技术是制造基因编辑猴的成本最低、耗时最少的手段,而作为全球目前唯一掌握克隆猴技术的神经所,有望在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中抢先一步。非人灵长类的节律紊乱模型有望给节律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我们在非人灵长类模型制备技术上的领先将转化为整体基础科研,尤其是神经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列的历史机遇。
该研究基于昼行性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将生物节律与睡眠问题、精神疾病、免疫炎症反应、早衰等重大疾病联系起来,既可为开发这些疾病的治疗手段提供稳固可靠的理论基础,又可将其与临床相结合寻求对人类更精准有效的干预方法。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认知与类脑前沿研究”, 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及上海市定向征集项目“脑神经联接图谱研究”的支持。
更多文章:
探究:半夜两三点就醒来,原来透露了这几个身体问题

一、经常凌晨醒来的原因?
如果经常在凌晨醒来出现睡不着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精神高度紧张,或者是过度兴奋所引起的。尤其是生活的一些琐事,不仅会使人出现繁忙的情况,而且因为精神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失眠的情况。比如说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者是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还可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噪音都会引起这种情况的出现。
如果在睡眠之前喝了一些浓茶或者是咖啡以及晚饭吃得过饱,或者是没有养成很好的作息习惯,也容易使人出现这种情况。还有的人是因为不正常的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失眠的情况。有些人因为得了抑郁症,也会使人的心情处于焦虑恐惧的状态,出现这种情况。

二、怎么缓解这种情况?
如果是因为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在睡之前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瑜伽锻炼进行放松。可以起到减肥的功效,也可以有效的使人体处于疲劳的状态,对于睡眠质量也会有着很大的提高,然后在睡之前可以喝些牛奶,也能够使睡眠更加的充足,预防半夜睡不着觉的情况出现。
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坚果类的食物,还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够太过操劳,而且也不能够经常熬夜,如果经常的熬夜又喝酒的话,很容易伤害到身体,也容易半夜睡不着觉。
在睡之前不能够想太多心事,尤其是一些生活的琐事,如果想得太多,也会影响到睡眠质量。想要睡眠好,在每天睡之前最好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如果睡眠不好的话,对于每天的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每个人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加强锻炼,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够有一个好的睡眠,也可以使身体更加的健康。
更多文章:
有抑郁症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
你距离抑郁症有多远?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9000万,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
在中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症患者。
很多人会觉得抑郁症有这么可怕吗?看起来也就是心情低落,怎么会选择自杀呢?那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到底有多黑暗?
抑郁症患者身体饱受折磨,很多人误以为抑郁症是心理上的问题,但是抑郁症首先表现的是生理上的疼痛。

头痛
这种疼痛是一种钝痛,不剧烈,但沉重,有重压感。
睡眠障碍
长期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有自杀的想法,平日早起2-3小时,早醒后不能再入眠,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象一下如果一天只能勉强睡上三四个小时,每一天都这样,你还能坚持多久不崩溃?
抑郁症还会伴随而来的其他生理反应,如,胸闷,胃痛,肩颈痛,耳鸣,心慌,食道堵塞感和烧灼感等等。体重急剧下降,脱发,幻听,幻觉等。
再往后,会发展到思维障碍、阅读障碍、语言障碍、意志活动减退。怕风、怕水、怕声音……全身心的痛苦,简直度日如年。
感受不到快乐
抑郁症有一个症状表现就是快感的阻断,每天都感觉不到快乐,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对于他们来说人生不是一场不断探索的旅程,而是一场炼狱。

无助感和漫无边际的孤独感
黑暗将你吞噬而你却洗不干净,永远洗不干净。你希望躲在墙角,让别人找不到你。情绪崩溃的时候你会觉得铺天盖地都是痛苦,简直要一个人对抗全世界,非常孤独,非常绝望。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一切都完蛋了,自己已经彻底没救了!
有患者说“它耗尽了我所有的力气,我只想呆在床上,关着灯,不和任何一个人讲话。”
不能正常思考,很难正常表达自己的感情,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反应变得迟钝,遇事优柔寡断、难下决断。总是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内疚感,“周围的人一切不好的遭遇是因为我,朋友小白一直没找到女朋友也可能是因为我,他们总是说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我却觉得没有了我大家都能开心起来。”

厌弃整个世界,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了,没什么能让自己提起兴趣,没有目标,以前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小事情现在都感到不到任何的意义,活着没什么乐趣,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点小说事情就会让自己沮丧、抓狂。其实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因为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自杀。其实小事只是导火索而已,没有人会真正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杀。驱使自杀行为的是当时心中绝望情绪,情绪是被小事点燃的,但却并不是因为小事而存在的。
抑郁症反反复复很绝望
都说抑郁症是心灵上的“感冒”,同样我们一生不可能只感冒一次,抑郁症也会反反复复的发作。即使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好了,但是依然不快乐,也不能够正常生活。当自己的抑郁症好了,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再次陷入复发的境界,复发再陷入崩溃,再失去行动力。所以抑郁症很容易无数次重新开始,无数次半途而废。想想真的蛮绝望,因为这辈子真的好不了了,这辈子完了。在这种生无可恋的绝望中,很多抑郁症患者会一次次地尝试自杀!抑郁症不是绝症,只要坚持专业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更多文章:
抑郁症的成因——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思考的方式影响着体验情绪的方式。也就是说,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主观附加在事件上的意义决定了自身的感受。对于抑郁症的看法亦如是。前面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对于抑郁症的成因,目前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了多种研究结论,今天我们就沿着认知心理学的路径去了解一下。

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是源自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沉思假说。是由于个体倾向于反复关注自身的抑郁症状和产生抑郁的原因和结果,尤其在意其中的消极观念和负面影响。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人类更关注于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而且特别喜欢反复琢磨,一遍一遍地用负面情绪折磨自己。研究人员Andrews和Thomson认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个体的注意力会更多地分配在细节上,信息处理的速度虽然缓慢却深刻。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活力的降低,对之前所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抑郁者将有限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放在了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分析上,有利于解决更重要、更复杂的问题。

另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独特的风险策略调整机制,源于负面的认知偏差,包括:消极的归因方式、习得性无助、夸大任务难度等。虽然抑郁症已经位列世界第四大疾病,但由于更偏向心理疾病范畴,大众对于它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某个名人由于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新闻,对其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为了避免风险,我们更倾向于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放大其负面属性。

消极的归因方式方面:因为短暂的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等就认为自己失败、懦弱,疑心患上了抑郁症。本来是很简单的情绪波动,却被看成了是抑郁症,时间一长,不断自我暗示,自我否定,反而出现了抑郁倾向。
习得性无助方面亦同理。歌词里也说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成长过程中,失败是很正常的。学业、事业、婚姻……都有可能遇上各种挫折和挑战。但如果因此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别的经验没学会,就学会了在面对挑战时,未战先退,不肯面对困难,认为自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就是个失败者。这就是常说的习得性无助。由于失败情绪的影响,丧失和被拒绝的打击、重要目标的失去导致了各种抑郁情绪的出现,从而也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导火索。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抑郁症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如何去看待它。我们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多半还是来自于未知所导致的偏差。未知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惧源头,为了战胜恐惧,更应该多去了解和认识它。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学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的:“人的每样东西都可以被剥夺,除了一样。那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后的自由——选择对待任何既定环境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

更多文章:
张文宏:免疫系统从来没有为人类活到100岁做好准备
“肿瘤将成为常见病、慢性病,而免疫系统从来没有为人类活到100岁做好准备。”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11月3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嘉年华“生命健康论坛”上说。
【“肿瘤将成为常见病、慢性病”】
张文宏介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1949年以前还不到40岁,如今,上海的人均寿命接近85岁,这是因为大大改善了由于感染性疾病带来的儿童死亡。
“如果我跟癌症专家、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一起出现在非洲,我肯定更受欢迎,但在上海你会发现他更受欢迎,因为上海有着非常好的公共卫生体系,很多传染病早期就得到了控制。”
当我们的人均寿命达到85岁时,免疫系统是否足以对付癌症细胞呢?“免疫系统其实从来没有为我们活到100岁做好准备,所以重新构建和改善免疫体系,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会。而肿瘤将成为一个常见病、慢性病。”
【“新冠疫苗不具备抗癌作用”】
最近,国外有一位肿瘤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出人意料的是,他在康复后发现肿瘤竟然消退了。网上出现热议,新冠疫苗具有抗癌功效,这是真的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新冠疫苗不具备抗癌作用。”张文宏说,这种现象是极其偶然的,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的攻击诱发了免疫风暴,使得免疫系统一下被激活,血液里的肿瘤细胞因此被清除,但对于实体肿瘤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
张文宏表示,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并不能免于肿瘤,但肿瘤患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不是因为肿瘤的需要,而是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一旦被新冠病毒攻击,病死率很高。”
【“谁都不知道自己免疫力是强还是弱”】
免疫力低下的人,是否更容易生病?“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免疫力是强还是弱。”张文宏说,对于免疫力低下很难定义,没有什么好的指标来衡量。
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以为年轻人不怎么会得病,其实有些年轻人一旦得病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对抗肿瘤还是病毒,都与我们的免疫力有关。这个免疫力除了免疫强度,还有一个精准度,即特异性的免疫是不是足够强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健康,第二天突然就离世了,而有些人看上去身体很弱,却可以活到90岁甚至100岁。
“尽管免疫力无法定义,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充分和均衡的营养可以让免疫系统更加活跃。”张文宏说,免疫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也会随之衰老,在与癌症的战争中,科学家承担的角色就是帮助解决我们的免疫能力能够继续维持在比较强大和活跃的水平。
更多文章:
中国人吃出了一半的消化道肿瘤!最佳解决方案有了
2020年,我国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
据估计,我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是由不当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并且由饮食所诱发的癌症数仍处于上升之中。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剖析饮食与肿瘤的潜在联系,送你一份“挑三减四”的饮食清单。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 高键
肿瘤危险因素:饮食导致的肥胖
国际顶级的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研究,探索与肿瘤关系最密切的饮食因素。
该研究对1991年以来的20年间,来自我国12个省或直辖市的27000多人的健康营养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显示,由饮食导致的肥胖是公认的肿瘤危险因素。
1991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后,中国人群的肥胖率直线上升,其中以年轻人和农村人口最为显著。20年间,50岁以下的人群中规律运动者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
总体来看,饮食模式的变化喜忧参半。一方面,国人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出现了明显增加,在农村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另外,50岁以下的人口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增长了近一倍。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增加,可能会降低上消化道肿瘤(胃癌和食管癌)的风险。
例如,柑橘类水果摄入量的增多,对贲门癌的保护效率可以达到近40%。乳制品富含钙和维生素D,研究也已证实其对消化道肿瘤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的红肉消费量增长了约40%,加工肉类消费量也增长了30%,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更是翻了一番。
在酒精消费方面,城镇居民下降了三分之一,但农村居民的酒精摄入却反而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实,加工肉类和红肉与胃肠道肿瘤的风险早已明确。加工肉类已经被列为Ⅰ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致癌),红肉则被列为了ⅡA类(可能对人类致癌)。
具体来看,截至研究结束,高BMI与当年16.6%的肝癌有关,红肉消费与19.0%的结直肠癌病例直接相关。
其次,吸烟是食管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直接相关病例占16.5%。高钠摄入则与16.6%的胃癌关系密切,是最主要的胃癌饮食因素。
据此研究人员提出,高BMI、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是导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负担越来越重的三大危险因素。
研究团队最后指出,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干预措施,到2031年中国将诊断出120万例新发胃肠道肿瘤。如果中国人群都遵循健康饮食模式,届时可以预防52.1%的胃肠道癌症。
“江南饮食”更适合国人
什么样的饮食是健康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饮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
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遵循这一饮食模式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专家表示,江南饮食是长江中下游居民长期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食材种类丰富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因此当地人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非常多。
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大
相对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应季果蔬供应更充足,很多人每天能摄入1斤左右的新鲜果蔬。
白肉比红肉多
江南多邻水,盛产鱼虾和禽类,因此在肉食方面,鱼虾和禽类等白肉摄入更多,猪牛羊等红肉相对较少。
油盐摄入量相对较少
与北方偏爱油炸、酱炖等重口味烹调方法不同,南方饮食口味相对比较清淡。
主要是清蒸和煮
江南地区烹调更注重留住食材本身的味道,因此推崇清蒸、煮等低温烹调方式。
多使用植物油
油类以菜籽油、花生油、油菜花油等植物油为主。
江南饮食更适合中国居民,也适合大范围推广,并且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豆制品和茶的摄入量较高。但江南饮食也存在一些弊端:
高糖
南方人偏爱甜食,除甜点、饮料外,烹调时无论清蒸、炒菜还是煮汤,都爱加点糖提鲜。
油盐多
油盐的使用量虽然比北方少,但也超过了膳食指南的相关推荐摄入量。
米白面比例越来越高
传统江南饮食中,碳水是以粗粮糙米为主,但近三四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米白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专家建议,国人可以在发挥江南饮食优势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膳食模式:
- 增加粗粮(如糙米、全麦粉),减少精米白面;
2. 推荐植物油(比如花生油、菜籽油),最好低温烹饪;
3. 增加白肉和水产,减少红肉,多吃豆制品;
4. 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最好占到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一半以上,保证适量水果;
5. 可适量食用坚果、奶类、茶水;
6. 推荐蒸、煮、涮等低温烹饪方式,注意少油少盐少糖。
专家提醒:除饮食控制外,健康的体魄也离不开适量活动,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
一份“挑三减四”饮食清单
一直以来,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合理饮食也有助长寿,但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呢?
一挑新鲜果蔬
果蔬中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质,可延缓酒精、烟草、肥胖带来的危害。
研究发现,每天果蔬摄入量超过569克的人,比摄入量少于249克的人早亡风险降低10%,寿命延长1年多;
假如再多吃200克果蔬,早亡风险再降6%。经常喝酒吸烟的人,每日食用560克以上果蔬,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降低15%。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二挑全谷物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植物化学物质。
研究发现,全谷物可降低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物和杂豆类。
三挑高蛋白质食物
低脂肪的高蛋白质食物,如水煮蛋、茶叶蛋、牛奶、酸奶、豆浆、豆腐、酱牛肉、瘦肉等。
这类食物营养丰富,在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同时增加饱腹感。
一减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制品包括培根、火腿、灌肠、腊肉、熏肉等,它们含微量致癌物,盐分又高。
研究表明,加工肉制品可能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风险。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列入致癌食物名单。
二减高盐食物
食盐过量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为吃盐过多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达165万。
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最好少于5克,烹调时建议使用限盐勺,控制酱油、鸡精、咸菜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三减高脂肪食物
研究发现,如果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要想长寿,应该少吃肥牛、肥羊等高脂肪肉类,油条、奶油蛋糕等也要少吃。
四减甜饮料
甜饮料的基本成分主要是水(80%以上)、糖(0~15%)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包括甜味剂、色素等。
研究显示,减少摄入含糖饮料摄入可使慢病死亡率下降14.5%。补水首选白开水,绿茶、菊花茶、柠檬水也不错。
来源:生命时报
更多文章:
84%感染者出现后遗症!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还能杀死脑细胞
随着新冠病毒继续在全球各国肆虐,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后遗症,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所谓新冠后遗症,即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复发或持续的健康问题。
其中,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官方信息,感染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之一是出现“脑雾”,即思维和注意力难以集中。事实上,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出现脑雾。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但令科学家们迟迟未能找到这一问题背后的答案,这些新冠后遗症究竟为何出现?
据外媒10月24日报道,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或许解开了这一谜题,因为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脑细胞。
后遗症表现
近四分之一感染者康复后
出现认知障碍,大脑无法正常工作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JAMA Network Open)》10月22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感染者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出现了记忆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研究人员对纽约西奈山医疗系统74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一的人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大脑无法保留信息和集中注意力。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频率相对较高。在住院患者中,执行功能、处理速度、分类流畅性、记忆编码和回忆方面的障碍最为明显。”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杰奎琳·贝克尔解释道。
该研究称,曾因新冠肺炎住院的人最有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迹象,但在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一些感染者也出现了脑功能下降。这些患者通常在感染新冠病毒约7、8个月后,表现出认知障碍的迹象,包括记忆、回忆和存储新记忆、做出判断及计划当面的问题。
精神病学教授海伦·拉夫雷茨基博士表示,有些病人“大脑甚至完全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思考、记忆受损;当他们开车出行的时候,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
最新研究
新冠病毒杀死内皮细胞
导致“幽灵血管”出现
尽管在新冠疫情后不久,科学家们便逐渐注意到了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出现了各种大脑及神经问题,但始终未能找到症结。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揭开了这一谜题。
据报道,这项由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一种被称为内皮细胞的脑细胞。内皮细胞位于大脑周围,负责保护小脑,促进血液流动。研究人员指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血管损伤,损害认知功能。他们表示,这一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都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的大脑发现了一种极为细小的“幽灵血管”,这是一种让血液无法流动的死细胞,也是认知障碍的标志,并可能产生众多风险,比如微中风等等。
专家解释
这一问题或许是可逆的
但长期影响仍然无法确定
这一令人震惊的发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个问题: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是否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受到脑部问题的困扰?
该研究合著者、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文森特·布雷奥表示,这种大脑的损伤可能是可逆的。他解释道:“我们在仓鼠身上看到了这种现象显然是可逆的,所以它在人类身上也或许是可逆的。”
其次,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感染者身上。但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感染者来说,暂时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连续一周每10分钟采集一次血液样本,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不可行。”他表示。
报道称,从长远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对大脑的损伤是否持续存在,并影响受损大脑的老化状态等众多问题仍未得到确切解答,科学家们还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新晚报综合红星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启迪
审核:张雷
更多文章: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对于血液当中的糖分不能及时分解,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引发的一种病症,糖尿病属于慢性的代谢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就需要长期服用控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服用药物之外,在平时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导致饮食太单一,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其他方面的疾病。
苹果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在平时我们常说多吃苹果身体好,而且又有“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但是苹果尝起来口感比较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吃一个苹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生是怎么说的!
糖尿病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我们看一种食物是否会升高血糖,看它的升糖指数。
所谓升糖指数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是指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是指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再乘以100,它是反映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i
根据发明升糖指数的营养权威Jenkins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升糖指数低于50的食物。

GI 低于45的食物
蔬菜类
菠菜 15; 海苔 16; 海带 17; 大白菜 23; 小白菜 23; 黄瓜 23 ;生菜 23;蘑菇 24;芹菜25;茄子 25;油菜 25;西兰花 25; 卷心菜 26;韭菜 26;花菜 26;青椒 26;金针菇 28;平菇 28; 大葱 28; 洋葱 30;番茄 30; 干香菇 38;藕 38;
豆类
大豆 18 ;四季豆 26;绿豆 30; 鲜豆腐 32;扁豆 36; 冻豆腐 22 ;豆腐干 23; 豆芽 22;
蛋肉类
鸡蛋 30;鱼肉 40; 虾 40; 螃蟹 43;
奶类与饮料
酸奶 26; 牛奶 26;奶油 30;脱脂奶 36;番茄汁 38;咖啡 39;苹果汁 41;
糖类
木糖醇 7;果糖 23
医生建议
糖尿病人不仅可以吃苹果,而且吃苹果还会给糖尿病人带来很多好处:
1、大多数的糖尿病人都是体型偏肥胖的,适当多吃苹果可以帮助减肥控制体重,而且用苹果的方法还能让胃部收缩,味觉变正常,减少刺激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的摄入量。
2、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可以帮助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而且据荷兰学者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胆汁的排出量和胆汁酸的浓度增加,帮助肝脏排出更多胆固醇。
3、苹果还可以促进血液内白血球的生成,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4、苹果当中含有多酚和黄酮类的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排出毒素和垃圾,尤其是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还能够止住轻度腹泻。
5、苹果当中的胶质物质以及铬元素能够帮助稳定血糖。
6、苹果当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帮助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人在吃苹果时,需注意这几点:
1、建议吃青苹果
在平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青苹果,这种苹果当中的铬元素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苹果酸还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所以建议吃酸味苹果。
2、时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在吃苹果的时候,建议选择两餐之间,这样既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下一段的摄入量,同时又能够帮助分解血糖稳定血糖值,最好选择是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左右吃苹果,效果更好!
可尝试蒲公英、罗汉果稳定血糖茶
多喝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多喝水能够帮助我们将血液中糖分的浓度给吸食,如果要是想要更好地去稳定我们的血糖,那么在喝水的时候,水中可以放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的中药食材。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将蒲公英,罗汉果,茉莉花,大麦等重要食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泡水或者是煮水喝,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稳定血糖,稳定血脂,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的作用。如今众多老中医也在使用这一方法。
蒲公英:可以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祛风湿和血毒。
罗汉果:可以清热解毒、稳定血脂,稳定血压有利于身体健康。
上面这些食材在中药铺中都能够购买到,但是要将这些东西煮一下,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麻烦,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已经加工好的茶包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所调配好的茶包,只需要冲泡就能够饮用了,长期饮用对于身体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
结语:其实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注意营养全面,不用太注意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要不过量基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升糖指数食物与血糖
1981年加拿大营养学家Jenkens发现不同食物进食后引起血糖上升水平不同,因此提出升糖指数的概念,称为营养师为糖尿病患者挑选食物的依据。

常见食物的GI值参照表

更多的食物GI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