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断食
中国有句古语“病从口入”,科学挑选食物、科学进食可以预防疾病,甚至加快康复某些疾病。
8-16进食(轻断食)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宏观上分成3大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另外是维生素、矿物质、水。
碳水化合物 – 进食后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淀粉,葡萄糖是细胞能量的唯一来源,缺乏葡萄糖,细胞线粒体就无法产生我们身体所需的动力。
蛋白质 – 进食后被分解成氨基酸和肽,氨基酸参与人体各种代谢和新蛋白质的合成。人体需要21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种(鸡蛋齐),其余13种从8种中合成。
脂肪 – 进食后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脂肪酸,脂肪可以储存能量,负责人体保温。
维生素 – 维持生命所需但人体不能产生的外来营养素;
矿物质 – 参与人体代谢的微量元素,如:钙、镁;
水 – 人体70%是水,负责向细胞传送营养、排毒。
细胞能量代谢
人体有100万亿个细胞,每天有新细胞分裂合成,取代老死的细胞(新陈代谢)。来自食物的葡萄糖在细胞线粒体被氧气和柠檬酸“氧化”变成ATP(三磷酸腺苷),为全身细胞提供体能!癌细胞不需要氧气,就可从葡萄糖获得能量!发现这个“氧化循环”的科学家克雷布氏Krebs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会令细胞线粒体氧化循环变慢或变快!
氧化循环变慢或变快,立即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
加州大学戴蒙德教授15年前预言,中国人生活和饮食习惯在改变,糖尿病将成为中国人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个预言不幸被他言中。大饮大食、不运动导致:氧化循环太快,食物很快变成葡萄糖,没有足够运动去消耗这些葡萄糖,就会产生高血糖。
血氧不足、慢性病导致:氧化循环太慢,食物营养不能充分被转换成体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
统计显示:癌症患者大多数是“氧化循环慢”的。
代谢分类 – 根据氧化循环快慢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分类
(1) 慢氧化型: 葡萄糖转换成能量时,速度比
较慢;血氧饱和度<97、体型偏瘦、胃口不 好、手足冰冷 (2) 快氧化型: 葡萄糖转换成能量时,速度比 较快;血氧饱和度>=97、体型偏胖、胃口好、手足温暖。
幸运的是:通过食物调整,就能加快或减慢氧化循环。
食物调整
快氧化型
氧化循环变快,多数是血氧充足、食欲旺盛、大吃大喝引起。
解决方案:
多吃优质蛋白(高密度蛋白,如:核桃、牛肉)、少吃碳水化合物、补钙、做瑜伽、听快节奏音乐、多看书、少喝碳酸饮料、养成早起床习惯。
慢氧化型
线粒体氧化循环变慢,多数是血氧不足引起(非器质性)。1个红血球细胞携带<4个氧分子。
解决方案:
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蛋白、补充维C、多喝小分子水、带氧运动、听Alpha双频音乐、早睡不熬夜。
8-16轻断食
细胞自噬(Autophagy)
克里斯汀德迪夫发现该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代谢过程中,细胞会自己清除掉一些微生物等不好的物质,代谢的产物还可以为它所用,抗衰老。研究发现,断食达到16-18小时,细胞自噬的效应达到最高点。
肝异糖生(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GNG)是一种代谢途径, 从非碳水化合物(甘油、乳酸、三羧酸氧化循环的中间代谢物)产生葡萄糖, 主要发生在肝脏。在体内缺葡萄糖时,不靠食物获得葡萄糖,维持生命。。
实施方案
(1)停早餐
晚上7点吃完晚餐后,16个小时后,明天早上11点以后才吃午餐,期间16个小时不能吃宵夜、不吃早餐。
(2)过午不食
早餐、午餐正常进食。午餐后,下午3:00至第二天早上7:00,这16个小时期间不能吃晚饭、不吃宵夜。
轻断食,不能少于16小时,18小时最佳。一开始16小时,以后逐步延长至18小时(睡眠8小时包括在内,很容易实施)。
轻断食期间(16小时)可以喝茶、喝咖啡、吃不甜的蔬菜、水果。
不同代谢类型人的轻断食
慢氧化型:轻断食代餐
I型人,代谢慢,轻断食的16小时内,可以喝咖啡、维生素C丰富但不甜的水果,如:奇异果、橙子。
快氧化型:轻断食代餐
I型人,代谢快,轻断食的16小时内,可以喝酸奶、Yogurt、不甜的水果,如:香蕉、芹菜汁。
注意:
两类型人轻断食期间都不能吃糖、蛋白质、脂肪。。
很多慢性病都是代谢疾病。
科学配餐是预防和加快康复慢性病的最有效方法。
福斯特1990年的研究报告,结论:Alpha双频节拍,明显增加脑电波的Alpha波强度。
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说过:所有代谢疾病都是细胞线粒体氧化循环紊乱所致。
根据氧化循环快慢,把新陈代谢分成慢氧化型和快氧化型;慢氧化型多吃碳水化合物,快氧化型人多吃蛋白质;一天必须有16小时空腹,激活细胞自噬、消灭病变细胞;空腹期间可以喝咖啡、喝茶、吃膳食纤维、避免糖、蛋白、脂肪。
声明:
轻断食的效果因人而异,在实施前请咨询你的健康顾问或医生的意见。
偏头痛
双频节拍与偏头痛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最新消息称,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困扰很多人的偏头痛(Migraine)可能是由一种很特别的脑电波紊乱造成的,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由脑血管异常扩张引起的。这项新发现有可能为有效地治疗偏头痛这种顽疾带来新的希望。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血管的异常扩张可能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时主要采用收缩血管等方法,但最新的造影研究却显示,偏头痛患者在患病时大脑会出现一些异常兴奋的神经元细胞,也就是大脑细胞,这些大脑细胞会间歇性地向大脑后侧发射出微弱的电脉冲,并向大脑的疼痛感知中心反射,与此同时,电脉冲经过的地方血流会出现明显的加速流动现象,这有可能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电脉冲经过之后,血流速度就会很快下降,而此时大脑疼痛的症状也随即减轻。
双频音乐与5-羟色胺
美国Patterson和Capel博士发现:双频节拍可以刺激人体分泌5-羟色胺(Serotonin) 达到舒缓压力、止痛的惊人效果。他们发现,10赫兹的双频音乐可以令大脑分泌5-羟色胺。
另外,4-7Hz的Theta节拍也有止痛效果。
水是有记忆的
水是有记忆的,准确的说,结构化水(Structured Water),又称小分子水、六角水是有记忆的。结构化水可以把周围的信息,包括:震动频率、DNA的编码信息等记录起来。我们先看一个视频:
早在1980年,著名生物学家杰克-本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最先提出”水记忆”概念。一开始引发大量争议。没有人理解水有记忆。

后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现HIV病毒的学者,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博士开始支持这个概念,并亲自率领团队投身水记忆的研究。

2012年12月,蒙塔尼博士巴黎的实验室团队在收集DNA磁场频率信号时,有了重大发现:携带HIV病毒DNA的水被高度稀释(相当于把一滴水放进9000毫升结构化水)后,仍然能够检测到被稀释前的HIV病毒的DNA完整信息。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物理学教授吉塞普-维蒂耶洛(Giuseppe Vitiello)做了类似实验:把水放进一个金属管,外加一层电磁场,播放频率104赫兹的音乐。1小时后,把核苷酸(Nucleotide)添加到水中, 用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凯莉-穆利斯 (Kary Mullis)的生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 加入DNA的其他碎片成分后, 成功还原了原来的DNA顺序。

这个实验证明:在音乐的震动下,水能保存DNA编码信息。为什么水能记录DNA信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后来量子物理学教授马克-亨利(Marc Henry) 给出了答案:音乐震动后的水变成六角状,六角状的水分子结构,氢键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频率振动信号,进入这个闭环后,被氢键包围和保护起来,这就是水记忆的原理。

科学家们用另外一个实验证明谁记忆的存在。
他们用432赫兹和528赫兹的音频,分别把两杯水震动30分钟。48小时后用SR770频谱仪对水波进行频率测试。结果发现432赫兹震动后的水,48小时后432赫兹的频率振幅最大!528赫兹震动过的水,也是528赫兹的振幅最大!
表示水在这个频率,与外面的频率发生同频共振。
这证明水能够检测到周围的震动频率,产生共振并把频率保存下来。同频共振的频率48小时后仍然存在。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水是有记忆的。

水记忆的能力是医学界的重大发现,到底有什么用途?
医学界正在研究不同癌细胞的频率,希望发现能摧毁不同癌细胞的频率,用特定的水,携带抗癌药精准攻击癌细胞。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詹姆斯-巴尔(James Barl)博士团队发明了一种同频共振治疗仪, 通过15个月无数次试验,从100赫兹到30万赫兹,几乎所有频率都测试过。最终发现能摧毁癌细胞的频率是10万到30万赫兹之间的超声波!他们在白血病细胞上试验,发现10万赫兹的超声波能摧毁白血病的病变细胞。
他们已经找到了癌细胞的同频共振频率,用10万赫兹的超声波把结构化水震动后,用这种水携带杀死癌细胞的药,治疗成本比化疗更低,切副作用非常小,这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水的同频共振和记忆能力,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开创了数字生物学的新纪元,不但能用于发现疾病,还能借助结构化水,制作分子层面的药物,对某些疾病(如癌症)进行靶向治疗,替代化疗。治疗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生物制药行业受益最大,这将是人类健康的新希望。
原来水是我们的最佳朋友。
为了你的健康,多喝水。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对于血液当中的糖分不能及时分解,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引发的一种病症,糖尿病属于慢性的代谢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就需要长期服用控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服用药物之外,在平时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导致饮食太单一,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其他方面的疾病。
苹果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在平时我们常说多吃苹果身体好,而且又有“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但是苹果尝起来口感比较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吃一个苹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生是怎么说的!
糖尿病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我们看一种食物是否会升高血糖,看它的升糖指数。
所谓升糖指数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是指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是指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再乘以100,它是反映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i
根据发明升糖指数的营养权威Jenkins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升糖指数低于50的食物。

GI 低于45的食物
蔬菜类
菠菜 15; 海苔 16; 海带 17; 大白菜 23; 小白菜 23; 黄瓜 23 ;生菜 23;蘑菇 24;芹菜25;茄子 25;油菜 25;西兰花 25; 卷心菜 26;韭菜 26;花菜 26;青椒 26;金针菇 28;平菇 28; 大葱 28; 洋葱 30;番茄 30; 干香菇 38;藕 38;
豆类
大豆 18 ;四季豆 26;绿豆 30; 鲜豆腐 32;扁豆 36; 冻豆腐 22 ;豆腐干 23; 豆芽 22;
蛋肉类
鸡蛋 30;鱼肉 40; 虾 40; 螃蟹 43;
奶类与饮料
酸奶 26; 牛奶 26;奶油 30;脱脂奶 36;番茄汁 38;咖啡 39;苹果汁 41;
糖类
木糖醇 7;果糖 23
医生建议
糖尿病人不仅可以吃苹果,而且吃苹果还会给糖尿病人带来很多好处:
1、大多数的糖尿病人都是体型偏肥胖的,适当多吃苹果可以帮助减肥控制体重,而且用苹果的方法还能让胃部收缩,味觉变正常,减少刺激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的摄入量。
2、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可以帮助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而且据荷兰学者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胆汁的排出量和胆汁酸的浓度增加,帮助肝脏排出更多胆固醇。
3、苹果还可以促进血液内白血球的生成,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4、苹果当中含有多酚和黄酮类的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排出毒素和垃圾,尤其是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还能够止住轻度腹泻。
5、苹果当中的胶质物质以及铬元素能够帮助稳定血糖。
6、苹果当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帮助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人在吃苹果时,需注意这几点:
1、建议吃青苹果
在平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青苹果,这种苹果当中的铬元素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苹果酸还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所以建议吃酸味苹果。
2、时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在吃苹果的时候,建议选择两餐之间,这样既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下一段的摄入量,同时又能够帮助分解血糖稳定血糖值,最好选择是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左右吃苹果,效果更好!
可尝试蒲公英、罗汉果稳定血糖茶
多喝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多喝水能够帮助我们将血液中糖分的浓度给吸食,如果要是想要更好地去稳定我们的血糖,那么在喝水的时候,水中可以放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的中药食材。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将蒲公英,罗汉果,茉莉花,大麦等重要食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泡水或者是煮水喝,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稳定血糖,稳定血脂,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的作用。如今众多老中医也在使用这一方法。
蒲公英:可以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祛风湿和血毒。
罗汉果:可以清热解毒、稳定血脂,稳定血压有利于身体健康。
上面这些食材在中药铺中都能够购买到,但是要将这些东西煮一下,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麻烦,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已经加工好的茶包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所调配好的茶包,只需要冲泡就能够饮用了,长期饮用对于身体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
结语:其实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注意营养全面,不用太注意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要不过量基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脑科学日报:一条沉重的毯子可改善失眠;运动可提高大脑的记忆力
1,《科学》封面研究解开世纪之谜:为什么它们的脑子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聪明?
来源:学术经纬
鸟的某些脑区也有神经细胞的分层结构,与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类似
根据19世纪以来的科学观点,哺乳动物拥有的大脑新皮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形成了有序的分层结构,这个重要的组织特点为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提供了基础。相比之下,鸟类的大脑看起来就是密集堆积的一团团灰色细胞。而在最新一期《科学》上,同时发表的两篇研究终于解开了大脑组织简单的鸟类为何拥有非凡认知能力这一谜团。
-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高分辨率成像的新技术分析了多种鸟类的大脑。对鸽子大脑的分析结果显示,其大部分神经纤维也是纵横交错的,形成了水平方向的层状和垂直方向的柱状,与哺乳动物的皮层组织十分相似。
- 另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与测试灵长类动物意识类似的方法,考察了小嘴乌鸦,重点关注了它们大脑中一个叫NCL(nidopallium caudolaterale)的脑区,这个脑区被认为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前额叶皮层。研究发现,当乌鸦意识到视觉刺激存在和不存在时,单个神经元会相应地有不同的反应模式。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神经活动可能是意识的标志。
阅读链接:
《科学》封面研究解开世纪之谜:为什么它们的脑子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聪明?
2,一年内治愈失眠!研究发现:改善睡眠,你或许只需要一条沉重的毯子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近日,发表在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旗下《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临床睡眠医学杂志)》上的一项临床试验报告中,三位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加重毛毯不仅能在一年内治愈大多数失眠患者,而且还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该研究通讯作者、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Mats Alder博士说:“我们认为这种促进睡眠的解释是沉重的毛毯施加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压力会刺激触觉、肌肉和关节,类似按压穴位和按摩的感觉。有证据表明,深层压力刺激增加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同时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这被认为是具有镇静作用的原因。”
阅读链接:
一年内治愈失眠!研究发现:改善睡眠,你或许只需要一条沉重的毯子
3,一种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变异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最近发现的许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优先或仅在小胶质细胞(大脑的免疫细胞)中表达。一项东芬兰大学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调查了小胶质细胞特异性Plcg2-P522R基因变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发现它增强了几种免疫细胞特异性功能。结果强调了免疫细胞作为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新疗法发展目标的重要性。研究于9月11日发表在《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杂志上。
阅读链接:
4,深圳先进院等发表仿生智能驱动器研究进展综述
来源: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张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发表仿生智能驱动器研究进展综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该综述总结了面向复杂变化环境应用需求的仿生智能驱动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详细介绍了从单功能到多功能演化的仿生智能驱动器的设计构建策略及其在生物医学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对仿生智能驱动器的现存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阅读链接:
5,新发现!体育锻炼或与大脑记忆表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来源:生物谷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Effect of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on motor sequence memor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和大脑记忆或许存在密切关联。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评估机体运动后的记忆力表现,发现在自行车上哪怕进行短至15分钟的强化锻炼也能帮助改善大脑记忆力,包括获得新的运动技能。研究者发现,这或许是通过一种名为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的分子来增加突触的可塑性来实现的。
阅读链接:
6,Journal of Neurology: DBS能为帕金森病人节省多少用药成本?
来源:神经调控
一项来自湘雅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Hoehn&Yahr分级3级和4级的中国PD患者的年人均门诊医药费分别高达24915元和38250元。
2020年5月《Journal of Neurology》刊登文章《Longitudinal medication profile and cost savings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after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旨在探讨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的帕金森病(PD)病人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的长期用药方案及用药花费的变化。该研究的结果表明STN-DBS可以显著且长期减少抗PD药物的用量,简化药物方案,大幅减少PD病人的药物费用。
阅读链接:
Journal of Neurology: DBS能为帕金森病人节省多少用药成本?
7,ACS Nano:多对比实时磁粉成像监测颅内出血
来源:奇物论

磁粉成像(MPI)是一种创新的无辐射层析成像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对比度、灵敏度和安全性。适合于全脑灌注连续床边监测的移动式人体MPI样机已经开发出来。
德国汉堡大学艾本多夫医学中心Peter Ludewig、Patryk Szwargulski等人设计了此实验,旨在研究MPI在小鼠模型中检测颅内出血的能力。用C57BL/6小鼠纹状体注射胶原酶诱导颅内出血。静脉注射由超顺磁性氧化铁组成的长循环MPI示踪剂后,在不到3min的时间内即可检测到颅内出血,并可实时监测血肿扩展情况。
阅读链接:
8,为深度学习系统建立起类似人脑的记忆结构,有多大挑战?
来源:学术头条
近日,区块链分析公司IntoTheBlock CEO、Invector Labs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Jesus Rpdriguez发表文章,谈论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机器的记忆建模。他认为,神经科学的记忆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存储体系结构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基础,同时,人类的记忆不仅仅是大脑物理结构的副产品,而且还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更多文章:
哈佛医学博士:优秀的孩子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们对一个优秀的孩子定义是什么样的?
学习好、聪明、主动自觉
遇到困难不退缩、善良帮助弱小、待人有礼、懂事体贴
……
很多人会觉得优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他们就是会比别人家的孩子要更省心。
哈佛医学博士Daniel J Siege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孩子优秀与否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大脑是开放式的还是防御式的。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social engagement system”(社会参与系统),它靠大脑的前额皮质把其他脑区连接起来运作激活,使得我们的大脑处于接纳、开放的状态。
好奇心、复原力、同情心、洞察力、开放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甚至道德感等这些高级思维都依赖于它。
因此,我们想要培养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第一步就要先帮助孩子培养开放式的大脑——The YES Brain。
开放式大脑
The YES Brain
开放式大脑和防御式大脑带给人最直接的差别在于,面对相同的处境时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

因此,想要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培养“开放式大脑”。
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情力,这四项特质相互配合,是形成开放式的大脑缺一不可的条件。
平衡力
The Balanced Yes Brain
“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我们常说“小孩子脾气”,就是当发生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直接大吵大闹,不讲道理。
大量的育儿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阶段当中,大脑的整合性差,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因此想要孩子安静下来,先安抚情绪,比说教更管用。
在某个年龄阶段,这种强烈且冲动的反应是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的。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得会学会自己安抚自己,即便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能做到理智地表达。
就像坐船渡河一样,即便波涛汹涌依然能够平稳度过,这种能力叫做:平衡力。
- 保持科学的睡眠
当孩子睡眠不足时,他们更容易冲动,缺乏耐心,情绪反复无常,自我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减弱。
所以,想要看到孩子行为最快得到改变,就给予他们充足、科学的睡眠,尽量少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AAP)认可的各年龄段睡眠建议
- 大脑全面发展,需要多样的日常活动
身体需要摄入多种不同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大脑也一样。想要孩子健全发展,我们也需要提供给他们大脑多样的“营养元素”。
丹尼尔在书中总结了7种最适合大脑发展的日常心智活动:

*睡眠、运动、专注、内省(与自己交流)、放松、联结(与他人交流)、玩耍
多样的心智活动才能为大脑神经元提供放电和形成联结的机会,学会把时间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最终孩子的大脑功能和人际关系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复原力
The Resilient Yes Brain
“当生活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时,重新振作的能力。”
培养能力,而不是消除行为,是对复原力最好的解释。
谁都会有不顺意,失败,沮丧的时候,就像Alexander and the Terrible, Horrible, No Good, Very Bad Day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同一天里经历就足以变成让人难以忍受的“逆境”。

我们培养孩子的复原力,就是想要他们知道自己是具备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面对逆境的能力。
这样他们在这个充满压力、快节奏、高期望和意外的世界,也能充分体验到真实而持久的成功。
- 良好的亲子关系
预测孩子的复原力、社交、学业和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是否和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中至少一人具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们不要求给予孩子的照顾是完美的,但至少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这4个S:
Safe(安全)、Seen(被关注)、Soothed(被安慰)、Secure(可靠)
这些都可以日常互动当中完成,和孩子一起吃饭;带他们去公园;和他们一起看搞笑的视频;甚至吵架然后和解。
这些经历都能加深你和孩子的感情,让他们从中找到安全感,获取在逆境中前进的勇气。
- 培养第七感
第七感像我们体内的一个小监视器,能敏锐地感知我们和他人的情绪,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读情绪绘本,让孩子了解情绪变化时身体的具体反应。
学会深呼吸,和孩子一起构建一个可以放松的幻想场景,然后在一次一次不断地练习中,做到运作自如。
洞察力
The Insightful Yes Brain
“审视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运用自己的理解做出明智决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洞察力是幸福人生的标配,它能让你察觉到自己是否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因为负面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容易因为难过、失望、嫉妒、愤怒或被侮辱,做出有害的、讨厌的或无意识的行为和决定。
洞察力一旦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不是无助的,自己可以选择做出怎么样的反应,成为怎么样的人。
- 不要做困难的受害者
也就是我们说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使我们能洞察应该如何兴致勃勃、坚韧不拔、充满干劲地应对挑战,能使孩子在面对挑战时能坚持不懈。

固定型思维会使我们认为困境暴露了我们的弱点,会认为后天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先天能力,甚至,我们会以为自己应该一直成功,生活就该一帆风顺。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认识到自己不是困境的受害者,孩子会拥有更强的能力。
- 跳出来,做个观众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和孩子在大热天出行,大汗淋漓走在街上,自己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孩子哭着闹着要吃冰淇淋。
当下的我们可能会很生气,想吼他们。但如果我们跳出来,把我们和孩子当成自己路上见到的一家人,我们可能会觉得:
这么大热天,父母会生气很正常,孩子想吃冰淇淋也是正常的。(理解)
前面一个路口就有便利店了,到那里买个冰淇淋坐下歇一歇再走好了。(找到解决办法)
无论对孩子还是成年人,洞察的关键都是:在情绪激动要爆发的时候,按下暂停键,转换角度,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共情力
The Empathic Yes Brain
“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状况。”
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喜欢和他来往。
不只是人际关系好,或者朋友很多,而是身边的人都喜欢和他来往。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76年的研究了724名男子的一生,最终发现,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是幸福、开心人生的关键。

我们也看过很多那种电影,主角意气风发时身边朋友往来的人很多,但是当他落魄之时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故事的转折往往都发生在主角改变了过往的生活方式,重新体验一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以后。
很好地诠释了,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和共情能力是如何让我们拥有富有意义和联结的生活。
- 从好奇、接纳和友善的角度看问题
当一个同学发脾气后从操场上跑走,你第一反应会问“他在发什么神经”还是“他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是什么?”

重新定义情境的特点是提出角度完全不同的问题,这种做法很简单,让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些我们都能在日常活动中完成,不断给孩子提供为他人考虑的机会,多从好奇、接纳和友善的心态提出问题,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丰富语言池
其实很多人都是具有共情能力的,但大多数人都缺少“共情语言”,也就是与人共情的办法:
- 教孩子提供建议,不如教孩子倾听和陪伴;
- 从“我”说起,“你没把蜡笔放回去,让我很生气。”比“你总是弄丢蜡笔”更有效;
- 道歉的话可以说得长一点“我以为这会很好玩,但你发现你的蜡笔不见了一定很慌张,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对不起。”
简而言之,教授共情不能只提供建议或发现他人好的一面。还要教他们如何倾听、陪伴和分享情感。
结 语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这种内在的真正成功?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火花,这是独特的性格和各种经历的结合。
我们希望让这个火花越烧越旺,帮助孩子变得快乐、健康,努力成为他们能够成为的最好的自己。
防御式大脑的反应会遏制好奇心,扑灭孩子内心的火苗。
与之相反,开放式大脑为灵活、坚忍和力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独特的火花能被点燃,能越烧越旺。
更多文章:
干预6年,心理学硕士妈妈写下感悟:孩子这些需求,家长要重视
在读心理学教育硕士,育有8岁自闭娃子夏,曾在高中任教,为了子夏上学调任到小学担任科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
大米和小米往期文章从校服到婚纱,再到有了一个自闭症娃……;开学在即!陪自闭娃顺利融合一年的老师妈妈送经验来了——曾讲述过他们一家的故事。
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新学期开学,很多班主任都会来咨询我,咨询的内容几乎全是班级里一些孩子的“异常”行为,比如完全不听指令,频繁攻击性行为,不断干扰他人等等。
接到这样的案例,特别是一些没有被贴过任何标签的孩子,我首先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
估计很多谱系家长一看到行为分析立刻眼中放光,会激动地喊出我知道ABA啊!今天,我从大家所熟知的ABA开始,结合这些年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心得,聊一聊我对干预的一些反思。
干预方法的选择:
单一的方法不足以解决一个孩子的所有问题
无论是桌面教学还是行为干预,ABA应该是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中经过官方认证的C位老大,估计没有哪位谱系家长不知道ABA。
我在郭教授(北京六院郭延庆大夫)的《应用行为分析和儿童行为管理》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概念界定: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nalysis)属于心理学范畴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借助于行为科学发展、总结并得到验证的基本原理(比如强化、消退等),在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对群体或个体有意义的焦点行为进行因果分析,并以特定的干预技术或模式去改变这些目标行为(增加或者减少)。”

✎划重点:
ABA和自闭症的关系,就好像西地那非(伟哥)和男性性功能障碍,西地那非本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却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男性性功能障碍有特效。
ABA同样如此,作为行为分析和矫治的有效方法它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领域,但却因为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行为干预中的卓著成就名声大噪。
ABA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隶属于行为主义疗法。行为主义的鼻祖华生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宣扬他的理论成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其中随机一个,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都可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华生的这“牛”吹得有点大,这种否认天赋和差异的环境决定论也受到了很多诟病。虽然行为主义经过巴浦洛夫和斯金纳等人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重要流派,但咨询心理学也曾这样评价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治疗仅限于那些与行为方式有关的问题,容易就事论事,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ABA正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延伸和应用,所以我想ABA固然很好,但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后来在一次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中,老师讲到咨询的主要流派时说到:“当国内还在为哪个学派理论更有用争论不休时,那些心理学发达的国家早已放下门派之争,融百家之所长进行综合干预了”。
这句话对我的震撼很大,在特殊需要孩子的干预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综合使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但凡质量口碑都不错的干预机构,只要看看课表,就能感受到。
家长的干预:
你真正了解自己的自闭症孩子吗
不管用什么方法干预,我们都得从了解这个孩子开始。除了评估他/她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我觉得理解他/她的内心更重要。
理解是接纳的前提。
孩子一特殊,我们恨不得全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渴望孩子被接纳,被包容。但就算我们家长自己,面对孩子问题也常常发出“实在难以接受”的感叹。
接纳之难,难在我们真的把孩子只当做孩子,真正从孩子的参照系统出发,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无论是普通孩子父母还是特殊需要孩子父母,心中永远有一个期待的孩子的标准,这个期待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且孩子进步了,标准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谱系家长更加焦虑惶恐,一方面担心因为干预不及时,选不对干预方法或机构耽误了孩子终身,另一方面喜欢让自己的孩子跟圈内孩子对比,跟普通孩子对比,甚至通过这样的比较来确定孩子干预的目标,却忽视了一件最重要的事: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
这种忽视,让我们时常感觉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打地鼠一样,此消彼长,没完没了。
怎么去了解孩子?不妨尝试这三步:
第一步
他/她首先是一个孩子
我们的干预要参照普通孩子的发展规律,连同龄普通孩子都没有获得的技能,比如读写运算,我们如果去死磕,不仅自讨苦吃,还会挫伤孩子。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在苦读专业干预书籍的同时,仔细读读儿童发展心理学。
子夏确诊后,我买了本《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读完之后大有裨益。
✔ 首先,我释然了为什么我的娃会自闭,自然法则是随机的,就像一棵树上总有些果子特别大,有些特别小,落在我头上代表我被“随机”了而已。
✔ 其次,我可以对照各阶段发展标准去看我选择的干预课题是否符合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可以对比出孩子和客观标准的差距。
✔ 最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闭症干预的专业知识,大大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另外,我觉得边玉芳教授《读懂孩子》系列丛书,大J的《打造儿童超级大脑》也非常值得一读。



第二步
他/她还是个特殊需要孩子
读懂普通孩子尚且难,要理解一个有社交障碍的自闭娃更是难于上青天。
以我家子夏为例,他的很多行为如果不从他的特殊性出发,实在无法理解。
比如,他固定去上的美术兴趣班,如果调整了上课时间,他就会无法接受,焦虑、纠结甚至爆发情绪。我们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以至于每次调时间后的第一次课,他都不去,因为他需要时间去缓冲。
再比如吃饭,他只接受固定的几种食物,除此以外,其他食物就跟毒药一样,进嘴就吐,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既然是特殊需要孩子,自然也要用特殊的方法应对。
前几天,过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的爷爷因为有急事要回老家,子夏听了立刻情绪崩溃,大哭不止,我们都以为他是接受不了爷爷刚过来又回去。
但当我坐下来慢慢跟他沟通才明白,症结不是在爷爷回家了,而是因为爷爷说好晚上陪他睡觉,现在走了,晚上没人陪他了。
于是我们跟他承诺爷爷回家后爸爸陪他睡觉,问题立刻解决。
所以,有时候行为分析真管用,你不分析,还真不能理解他需求点在哪,他自己又表达不清楚。
第三步
了解他/她的需求点
社交障碍的孩子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很多需求。我经常对着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
特殊会影响到孩子的需求吗?
自闭娃会有中高层次的需求吗?
这些需求怎么表现出来?
又该怎样去满足呢?

首先基本需求(生存和安全需求)肯定是有的。
对照子夏的情况,我觉得中高阶段的需求他也有,他需要爸爸妈妈的爱,他渴望被表扬认可,受到批评或被否认时情绪失控更明显,他也有是非道德认知等等。
但我发现他的社交障碍严重影响了他各层次需求的满足。
比如他对食物更挑剔,他对环境更敏感,初级阶段的需求满足比普通人更困难。往上走,他缺失朋友支持系统,其他更高级阶段的需求更是难以企及。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接纳、包容,但我们真的很难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感受他们面临的困境。这些让我每每我控制不住想爆发情绪时,或者没控制住自己发过飙后,都要反思自己,也会抱抱孩子跟他道歉。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孩子的成长需要生理、安全、群体生活、被尊重、自我实现五大“营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们都需要尝试从这五个方面给足孩子营养,孩子才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
对于特殊需要孩子而言,家长更需要尊重他们生理上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稳定温和的情绪环境,多创设一些增加成就感的体验活动,打造属于他的社交支持系统……
有本经典的儿童绘本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猫活了一百万次,只有最后一次,它的生命才被真正唤醒,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努力活成自己。
我们也不必懊恼命运,更不要责怪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能力水平情况如何?他拥有什么?”真正读懂他们,为他们储备丰富的心理营养。
更多文章:
阿兹海默日:神经学专家教你6招保持大脑活力
随着医学发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但步入老年如何保持大脑活力也成了一大问题。
据统计,中国预计到2050年,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超过4000万!

好在这些问题并非无法预防的。
综合神经学、医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专家的研究所得,以下6个简单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提高认知水平,保持清晰的头脑。
多动脑
正如肌肉要靠运动来维持,大脑也需要多做“运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讲师 Tara Swart 指出,我们需要对平时用得少的大脑区域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学一门新语言、一种新乐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helley H. Carson 也指出,同时做几件事,或者故意让自己分心,也可以让大脑运动。
在这一点上,作家 James Altucher 的动脑方式或许值得借鉴。他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在日常生活的间隙,例如喝咖啡时,阅读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每读十几分钟,他就在小本子上记下10个想法,从而锻炼大脑。
多健身
神经学家 Etienne van der Walt 指出,肢体运动是维持大脑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某些特定的运动还对大脑发育有益。
一方面,做运动能让氧气加快进入大脑,从而加速脑细胞成长,并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若能保持运动,大脑就会变得更高效、可塑性更强,认知表现也会更好。
另一方面,运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研究人员于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定期做运动的儿童更能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保持笔直坐姿
坐姿会对大脑产生“暗示”,当你以一种无力、踡伏的姿势坐着时,大脑可能会回想起郁闷的记忆。而研究发现,保持笔直坐姿能提升情绪,并提高人们的自信心。
三藩市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生理学教授 Erik Peper 建议,每小时都应检查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若要使用一些小型设备(比如手机),最好把它们拿到面前,而不是俯下身去看。
白天多收集成就感
成就感能为大脑带来激励。史丹福大学研究人员 B.J. Fogg 指出,相比于成功的大小,成功的频率更为重要。因此不用等到取得大成功时再祝贺自己,而要每天为取得的一些小成功而自我庆祝。
此外,若能在一天中越早的时间感到成功,就越能获得动力,帮助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因此在上午制定高产的工作计划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不要靠近手机睡觉
Swart 还指出,人们每晚需要6至8小时睡眠,否则一种名为 beta-amyloid 的神经毒素将在大脑内积累。这种毒素在认知障碍症及其他神经疾病患者的大脑中均有发现。
虽然目前关于智能手机如何影响大脑的研究还不充分,但已有研究发现,智能手机释放的蓝光与睡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因此 Swart 建议,睡觉时让手机等智能设备远离头部,以保障睡眠质量。
注意饮食
2015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年会上,一场题为“食物与大脑”的讨论会向人们介绍了许多有益于大脑健康的食物,包括富含鱼类、坚果、谷物、蔬果等的“地中海式饮食”。
对于食用方法,有与会的精神专科医生指出,烹饪食物会增加人体可获取的营养素,并减少谷类、土豆等食物中的毒素,但有些食物尤其是绿色蔬菜,烹饪过程会分解部分营养素,因此生食可能更健康。
更多文章:
“熬夜变傻”被证实:人类睡觉时会被”洗脑”,真的别熬夜了
曾几何时,“昨晚睡得好吗”成为清晨的第一缕问候。
你有多久没睡个好觉了?
在2020年《中国睡眠报告》中发现:
人们的睡眠时间平均为6.92小时,普遍在午夜入睡。
与8年前首次发布睡眠报告相比,国人入睡时间晚了1小时以上。
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睡眠状态。

报告显示:
每周熬夜3次以上的人群比上一年增长了10%。
晚睡的年轻人中,一方面是“不愿睡”的主动熬夜者,另一方面是因各种原因“被动晚睡”者。
手机越来越好玩,在人们生活中介入程度越来越深。
”临睡前刷一刷“成为了许多人的深夜习惯。
新经济催生出的直播媒体、滴滴司机、互联网加班大军,则成为了“被动熬夜”的主力军。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睡眠障碍也越多,这一点在全球哪里都一样。
作为“后浪”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无疑最大。
以90后、00后为代表,晚睡、睡眠较差、失眠等问题层出不穷。
“舒服不如躺着”,这种舒服逐渐成为了罕见,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失眠”的困扰。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发布的《2018睡眠指数》报告显示:
中国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了3亿中国人出现睡眠障碍。
焦虑、抑郁、工作压力大、慢性疾病的存在,也让年轻人的身体亮起红灯,甚至提前衰老。
长期晚睡不仅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损害大脑的诱因之一。
睡眠科学家Matthew Walker曾提出:
睡眠缺乏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相似。
而睡眠充足与否是导致一个人未来会不会患阿尔茨海默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国Science杂志上,有一篇研究表示:
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中的脑脊液会对大脑进行间断性的清洗。
红色是血液,蓝色是脑脊液。
脑脊液进入之后会清除毒素,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
而这样的清洗,只有在入睡后才能做到。
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它的工作任务,而大脑是其中工作最辛勤、最活跃的器官。
同时,也是最特殊的。
每个器官都有排出废物的淋巴系统,唯独大脑没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研究报告表示:
睡眠有助于保护“程序性记忆”,这类记忆告诉人们怎样按程序去从事某项工作。
人在睡眠时,大脑仍然在忙碌地工作着。
它在强化对自己白天做过事情的记忆,那些经历会在脑中飞快地重放。
所以,好好睡觉不仅可以清除脑部垃圾,也可以预防变傻。
2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伤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在《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中发现:
相比于早睡早起的人,晚睡或起床困难的人,“早死”的风险更高。

我们的人体每天都在运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是对生活作息的划分,也是对人体一个具象的时间概念。
如果一味地只是消耗,早晚会有被掏空的一天。
一个健康的生活作息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TED演讲《一定要睡个好觉,有一个重要原因》中曾讲述睡眠对于身体和大脑的意义:
在大脑紧张工作时,细胞空隙间积累的废物就会一直堆积,只有在睡眠时间,这些废物才能被清除。
就像是做家务,我们会把收拾房间放在没有工作任务的周末。
如果一个月不打扫,家里就会不适合居住。

若长时间不清理大脑的废物,后果会严重得多。
不仅是头脑不清醒,各种精神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

央视主持人朱迅,曾在日本留学。
为了赚够上大学需要的学费,每天除了正常上学外,还要抽时间去打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需要十几个小时。
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得不到休息,最终导致朱迅两次患上血管瘤。
回国进入央视工作后,再次高强度的工作,使朱迅大量熬夜,在2007年患上了甲状腺癌。
不得不住院治疗。

李开复在52岁生日来临前查出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这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年轻的时候很不注重睡眠,大学里每次要考试的时候就会灌咖啡,有时候一个晚上可以喝十杯咖啡不睡觉。
以前我认为睡眠不必定量,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的感觉是很精细的,几个小时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你应该问问自己的身体。
现在累不累,人还很疲劳吗?
起床眼睛看东西清不清楚,是不是要咖啡才能提神?
睡眠真的太重要,包括年轻人,和那些自认为“睡五个小时就够”的人。
现在,我十点上床就寝,最迟不会超过十一点,晚上睡觉前坚决不碰微信。
经常睡到自然醒,大约五点半到六点半起床,中午再舒服地睡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觉。
这样就可以维持一整天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是电生命的本质。
如果人体没有电了,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
一般从20多岁起,就应该不断地给身体充电,以补充电能量的不足,这对增进健康、抵抗疾病、延缓衰老是十分重要的。
3
除了主动熬夜者和被动熬夜者外,还有一种叫拖延熬夜者。
顾名思义,因为自身拖延,导致工作时长被拉长。
其实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
拍一张工作的照片,在凌晨配上一句话:
“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我们为什么不拼命?”
再或者上班的时候不工作,将工作在下班后完成,营造出一种“我在努力加班”的氛围。
就好比,有些公司996安排是出于赶产品、交方案、解决bug等问题。
而有些公司996安排为的是“面子工程”。
这类熬夜加班本质上毫无意义,只是做给上面的人看。
所以,“拖延熬夜者”又可以被称为“假装努力者”。
仔细想想,你有什么工作真的需要通过熬夜或通宵来完成的吗?
只有在熬夜时完成的工作,才配称为努力,才会得到收获,才是你认知上最大的误判。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坚持晨跑,从不熬夜。
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说过:
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四千字。
完成了任务,他便果断放下纸笔,愉快地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每天规定的量没写完,不管发生多大的事,稿子也是第一位。
这种工作模式,就跟工厂车间差不多,每天定时定量生产东西。
绝不多做,也绝不少做。
村上春树认为,当你做一项长期工作,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这个意思是说,当你养成一种有规律性的工作或生活后,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自律。
这种自律不会对你产生压迫感、不舒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作家余华也说过,从不熬夜工作,他给自己立下规矩:离开书桌就不想小说里写什么。
包括那些优秀的商界大佬,比如潘石屹,他和夫人张欣经常晒出跑步记录,从不熬夜,坚持跑步。
因为健康投资才是可持续、又有收益的价值投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选取两组志愿者,一组由435名青年人组成,另一组由297名中老年人组成。
两组人分别填写了一份关于他们情绪状态、身体健康程度与一天中最偏爱的时间段等问题的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
无论什么年龄,习惯早起的人不但能够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更好的状态,身体更健康,也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到幸福。
与此同时,悉尼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得出了与此类似的结论:
习惯早起的人通常更和善,更少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情。
南怀瑾说:
能控制早晨的人,才能控制人生。
为什么说重要的决策不能在深夜做,夜晚人们会思维不清晰,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清晨不同,它是一天之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值得沉思的恰当时机。
心理学家Amantha Imber博士建议尽可能在上午11点之前做出主要决定:
如果必须在晚些时候做出决定,建议在不做任何选择的情况下休息一下,因为如果不给大脑适当的休息,“决策疲劳”是很难修复的。
如果你知道你要在下午4点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么在那之前安排一些休息时间。
忙碌的职场状态,让很多人必备了一项技能,“多线操作”。
它营造出一种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你感觉到充实甚至有价值。
实际上,这是一种“穷忙”。
时间久了,只会让人深感疲惫,不知不觉中懈怠了自己的健康。
4
有人把生命画成电量表:
00后的人生也不过剩余21170天;90后剩余17520天;80后13870天;70后10220天;60后6570天;50后仅仅剩余2920天……
那么,你的生命余额还有多少天呢?

中国每年猝死人口达55万,而熬夜猝死仅需要简单的5个步骤。

你又走到哪一步了呢?
熬夜完成的工作,你会发现效率并没有那么高,也不够优质。
而早起完成一项工作,或思考一件事情,效率会更高、思维更清晰,往往能令人心悦神怡。
如果你习惯晚睡,那为什么不尝试早起呢?
在早晨,你会更容易完成那些需要个人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句话说:
早起与晚睡的人生,是两种人生。
我想这句话定义的不是成功,而是你有多自律、多强大的意志力,来换取更加自由的人生。
还有什么比健康更自由的人生呢?
如果你无法改变晚睡的习惯,不妨尝试早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