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语言变化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五大征兆

Sarah Curtis 脑科临床研究 2025年3月18日

每年,全球新增确诊痴呆症患者多达1000万,这一数字正持续攀升。根据英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数据,目前英国约有100万人正在与阿尔茨海默病(AD)抗争,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60万;美国700万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患病人数约为1699万例【2021年数据】。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它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恶化。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脑部疾病,最终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近年来,语言能力的变化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研究表明,新出现的语言障碍往往是认知能力下降的最早迹象之一,甚至可能早于记忆力衰退的出现。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察觉这些语言变化呢?以下五个典型语言异常,或许可以帮助及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风险。

1. 说话卡壳,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

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经常说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好像在努力想一个词,却怎么都想不起来。比如,他们想说“狗”,但嘴里蹦出来的却是“那个……它会叫……小时候我养过”。 如果你发现家人说话越来越模糊,老是用“那个”“东西”来代替具体的词,那就要注意了!

2. 词不对题,说出来的词和意思对不上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用错误的词,比如本来想说“狗”,却脱口而出“猫”或者“动物”。这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口误,但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连简单的词都混淆,那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征兆。

3. 说得多,做得少,总在讲自己“能不能做”

他们可能会在做一件事之前,反复讲这件事,但迟迟不开始。比如,本来只是要换个灯泡,但他们会一直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行……以前我换过很多次的……”却迟迟不动手。如果家人总是在“说”多于“做”,或是开始回忆自己“以前的能力”,可能是大脑在暗示他们已经力不从心了。

4. 说话越来越简单,词汇变少

以前说话很生动的人,突然变得越来越简单,总是重复用相同的词,比如:这个很好,这个也很好,那个也很好。如果你发现家人讲话变得越来越单调,总是用“好”“不行”“可以”这样的简单词,而不愿意用更具体的词来描述,那可能是大脑退化的信号。

5. 难以归类,列不出一组相关的东西

如果让他们列举几种水果、几种颜色,或是几个动物的名字,他们可能会卡住,甚至答不出来。如果你发现家人连最简单的归类问题(比如“苹果、香蕉、橙子”)都要想很久,甚至答不上来,那可能说明他们的大脑开始退化了。

如何区分正常健忘与阿尔茨海默病?

偶尔忘记一个词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语言表达问题持续加重,比如:

经常忘记词汇,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想起来;

表达流畅度明显下降,说话经常卡壳;

词汇量逐渐减少,表达方式变得过于简单;

这些都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咨询医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并延缓病情进展。

admin

AI全脑神经元分析

人类大脑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它控制着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理功能。然而,要真正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研究人员需要能够精确绘制神经元的分布、连接和活动模式。近年来,光片荧光显微镜(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LSFM)技术的兴起,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整个大脑范围内,以单细胞分辨率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和活动。这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包含数万亿体素(teravoxel-scale)的超大规模数据?

1月27日Nature Methods的研究报道“A deep learning pipeline for three-dimensional brain-wide mapping of local neuronal ensembles in teravoxel light-sheet microscopy”,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神经元群体绘图方法——A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artography of ensembles)。这是一种端到端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pipeline,能够自动分析LSFM数据,精准地分割神经元、评估其不确定性,并利用统计算法识别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模式。相比于现有的图像处理方法,ACE具备更高的泛化能力,可以跨不同实验和数据集进行神经元分析,提供更加细致和可靠的结果。
该研究不仅展示了ACE在多个神经科学应用中的卓越表现,还通过冷诱导食物觅食实验和运动实验,证明了ACE能够揭示以往难以检测的局部神经元活动模式。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新工具,未来或将在脑功能解析、神经疾病研究以及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A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artography of Ensembles):突破神经科学测绘的AI新工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的神经元绘图方法——A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artography of Ensembles)。这一端到端(end-to-end)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pipeline,专为LSFM数据而设计,能够精准、高效、自动化地检测和分析全脑神经元活动。
ACE的核心创新点:端到端的深度学习pipeline——无需手动调整参数,即可全自动完成神经元检测和分割。结合两种先进的AI架构,提升神经元识别精准度: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 ViT)——能有效解析神经元在复杂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模式。三维U-Net(3D U-Net)——专为医学和生物影像处理优化,精准分割神经元。采用不确定性评估(Uncertainty Estimation),确保检测的可靠性。超强泛化能力——ACE经过不同实验环境和数据集的严格测试,适用于多种成像和实验条件。

ACE的核心原理:AI如何精准识别神经元?
深度学习驱动的端到端pipeline
在传统神经元分析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需要进行多个步骤的手动干预,比如图像预处理、阈值设定、手动调整参数等。这不仅耗时,还容易引入人为误差。ACE采用端到端深度学习方法,完全摆脱了手动调整参数的需求,它能够直接从LSFM数据输入,自动完成神经元分割、特征提取、统计分析等多个步骤,大幅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ViT+3D U-Net双引擎,提升分割精准度ACE的核心在于结合两种先进的AI架构,最大程度提高神经元识别的精准度。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 ViT)ViT最初用于自然图像分析,现在被用于三维神经元检测。它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能够在大范围内建立神经元之间的空间关系,有效捕捉神经元在复杂三维结构中的层级分布。三维U-Net(3D U-Net)传统的U-Net在二维显微镜数据上表现优异,而ACE采用的是专门针对三维数据优化的3D U-Net。3D U-Net能够学习神经元的空间结构,对形态复杂、信号微弱的神经元进行精准分割。在ACE的架构中,ViT和3D U-Net相互配合,ViT捕捉全局特征,3D U-Net进行局部精细化分割,最终生成高精度的神经元检测结果。实验数据显示,ACE的Dice相似性系数(DSC)比传统方法提高0.17,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泛化能力远远超过现有的分析工具。
不确定性评估:AI如何自我检测准确性?一个重要的问题是:AI如何知道自己识别的神经元是否准确?ACE通过不确定性评估(uncertainty estimation)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使用蒙特卡洛Dropout(Monte Carlo Dropout)技术,让ACE在同一张图像上进行多次预测,并计算不同预测之间的方差。结果表明,当ACE对某些神经元的识别存在不确定性时,该区域往往也是人类专家难以分辨的区域,比如神经元边界模糊或信号强度较低的地方。研究团队利用这一点来优化ACE的表现,确保最终的神经元检测结果更具可信度。实验表明,相比传统方法,ACE在低信号或模糊区域的神经元识别准确率更高,误检率更低。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神经科学?随着A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artography of Ensembles)的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在神经科学领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潜力。通过在超大规模神经数据中精准检测和分析神经元活动,ACE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的技术瓶颈,还为神经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未来,ACE有望在脑功能解析、神经疾病研究、脑机接口技术以及多模态成像整合等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解码更多脑功能:揭示未知的神经活动模式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功能的精密协作。从学习和记忆,到情绪调控和决策能力,大脑的每一项功能都与特定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传统神经科学技术的限制,许多复杂脑功能的神经机制仍然处于未知状态。
ACE的潜力全脑范围内的精细解析:通过ACE的深度学习pipeline,研究人员能够对整个大脑的神经元活动进行无偏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脑区划分。这为解码大脑在学习、记忆、情绪调控等复杂功能中的活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跨个体差异的解析能力:ACE在个体之间的脑功能差异研究中具有优势。通过在不同实验组和个体上的广泛适应性,ACE可以揭示个体化的神经活动模式,为个性化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学习与记忆研究中,ACE可以帮助追踪海马体(hippocampus)等关键区域的动态活动模式,揭示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在情绪研究中,ACE或将揭示与情绪生成和调控相关的深层脑区(如杏仁核(amygdala)和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规律,推动情感计算领域的发展。
应用于神经疾病研究:为精准医疗提供支持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常常涉及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异常。然而,这些异常活动模式通常难以通过传统的影像学或脑图谱分析检测到,尤其是在疾病早期。
ACE的贡献早期检测:通过全脑范围的精细神经元检测,ACE能够发现传统方法无法识别的局部异常活动。例如,在帕金森病模型中,ACE或许能够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和基底节回路(basal ganglia circuits)的早期神经元活动变化。疾病进程的动态监测:ACE可以连续分析神经元活动的时空动态,为研究神经疾病的进展机制提供高分辨率数据。药物干预效果评估:ACE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神经元活动模式的调控效果。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ACE或能检测出药物是否改善了海马体CA1区的神经元活动,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推动脑机接口(BCI)发展:打造更精准的人机交互系统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一种前沿技术,其关键在于精准解码神经元的活动信号。现有的BCI技术主要依赖电极记录大脑活动,但受限于记录精度和数据解析能力。
ACE的前景提供高分辨率数据支持:通过ACE的神经元活动图谱,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定位与特定运动或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元活动群体,为BCI信号解码提供基础。优化脑机交互算法:ACE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BCI的算法设计,提升大脑信号解码的精度和实时性。个性化BCI开发:ACE具备跨个体适应能力,能够为每个用户定制专属的BCI解码模型,从而实现更精确的人机交互。
应用场景在运动康复领域,ACE结合BCI技术可以帮助中风或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神经活动控制外骨骼设备,恢复运动能力。在神经调控领域,ACE可用于开发基于神经元活动反馈的自适应脑机接口,改善癫痫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向更高维度进化:整合多模态成像与空间转录组技术尽管ACE已经在光片荧光显微镜(LSFM)数据中展现了卓越的能力,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超越单一成像模式,向多模态数据整合迈进。结合多光子成像(Multiphoton Imaging)多光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捕捉神经元的动态活动。将ACE与多光子成像数据结合,可以让研究人员实时观察神经元网络的激活模式和连接变化。整合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空间转录组学技术能够同时提供基因表达和空间信息。ACE未来可以与空间转录组数据整合,从而在功能活动和基因表达层面实现双重解析:通过将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与其基因表达特征相关联,揭示特定基因如何调控神经元的功能。在疾病研究中,ACE可以帮助研究神经元活动异常与特定基因表达的关系,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线索。

admin

美国FDA批准VR虚拟现实止痛设备

2021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用于治疗头痛和慢性腰痛的VR虚拟现实治疗方案。

如果有人告诉你,VR已经应用在医疗领域,你敢相信吗?

2021年11月16日,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了一款使用VR来减轻慢性腰痛的处方系统EaseVRx。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疼痛信号只是大脑产生疼痛的因素之一。

据数据显示

2020年,在美国大约有1亿人忍受着慢性疼痛(通常被定义为持续三个月以上且无法缓解的疼痛),每年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国家经济成本估计为560-6350亿美元。

波士顿科学于今年1月推出的WaveWriter Alpha,为疼痛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这是一个脊髓刺激器(SCS)系统组合,它包含的FAST™可在几分钟内为患者提供无感的异常疼痛缓解。

EaseVRx是一个包含一个为期八周的基于VR的程序,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疼痛教育、横膈膜呼吸训练、正念练习、放松反应练习和执行功能游戏,培养用户的应对技能,从而以减少疼痛强度和疼痛干扰,提高生活质量。

使用VR技术缓解疼痛的里程碑。

是一个始于1997年的VR应用SnowWorld,由认知心理学家Hunter Hoffman开发,旨在减轻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烧伤患者在换药时体验VR

SnowWorld改编自飞行模拟软件,使用冰冷的峡谷和河流作为雪人、企鹅、猛犸象、鱼和降雪的背景。

患者在穿过峡谷时会专注于向峡谷内的物体投掷雪球来分散注意力。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SnowWorld减少了与疼痛感知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患者报告的疼痛感减轻了 35-50%。

admin

音乐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公元前1500年,在一卷古埃及莎草纸上首次提到了音乐对人体的影响。古罗马、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也存留着将音乐用于各种治疗的过程。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都探讨过音乐的治愈和改造力量。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不仅与数学有关,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他还进一步探索了各种旋律组合如何影响人的一系列情绪;在他之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一套思想体系,提出了音乐的四个目的,分别是模仿情感状态、愉悦、歌颂美德,以及促进智力发展。

音乐治疗的现代史始于18世纪。

1789年,一篇题为《音乐的生理思考》的文章刊登在美国《哥伦比亚杂志》上,被视为音乐治疗领域最早的文献资料。

这位匿名的作者描述了一个使用音乐来调整情绪的个案,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确可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由于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使它成为一个有力的治疗媒介。

到了19世纪,英美的许多医生、音乐家都在极力促进音乐治疗的发展。比如在英国,1891年St. Cecilia公会的合唱团前往伦敦各大医院,为患者服务。而在美国,由于留声机的发明,医生们有条件在手术室使用音乐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起到镇静作用。

20世纪则是音乐治疗的爆发期。

1903年,Eva Augusta Vescelius在美国创立了音乐治疗协会(the 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al Therapeutics)。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音乐治疗被公认为一种正式的职业。这些早期的音乐治疗师在退伍军人生理和精神创伤恢复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9年,来自英国的Margaret Anderson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第一门音乐治疗课程,她也是一战期间为士兵提供音乐治疗服务的音乐家之一。

1926年,Isa Maud Ilsen在医院建立了国家音乐协会,她认为,音乐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而音乐节奏则是最重要的治疗成分。

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医生和音乐家对音乐除了一般审美和文化功能外的其他价值仍普遍缺乏了解。当时,有3个人成为音乐治疗的革新者和关键人物,他们将音乐治疗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的临床专业。

医学博士Ira Altshuler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和音乐治疗师,他在密歇根为音乐治疗推广了30年。Willem van de Wall率先在国家资助的机构中使用音乐疗法,写了第一部“如何”进行音乐治疗的书——《机构中的音乐》。E.Thayer Gaston则被尊为“音乐治疗之父”,在推动该行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1950年国家音乐治疗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Therapy)的诞生和1971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ic Therapy)的成立,音乐治疗专业继续成长,它们在教育、临床培训和实践上都建立了高标准。

直到1998年两大机构合并,统称为美国音乐治疗协会(the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如今,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治疗协会。

1983年,音乐治疗师认证委员会成立,确保了音乐治疗专业的信誉。到目前,已经有超过8000名认证者持有音乐治疗师委员会认证的资格证书(MT-BC)。

20世纪初以来,音乐疗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对标欧美,努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各大医院也越来越认可音乐治疗的医学作用,并将其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我们也相信,这个新兴的职业很快也将在国内迎来一阵发展的高峰。

参考资料:高天《音乐治疗导论》

admin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

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过音乐治疗或相关专业。例如,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开设音乐治疗专业。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里,新增的159个艺术类专业中就有音乐治疗,而且像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这类音乐高校,该专业还被评为A+级。

世界音乐治疗联盟(The World Federation of Music Therapy, WFMT)对它进行了如下定义:

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的一个系统的合作、干预过程,来访者通过参与和体验各种方式的音乐活动,促进表达、呈现和改善,促使心身统一。

包含以下三个特点:

1、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无计划的音乐活动不具有任何临床治疗意义,音乐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把评估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

2、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等各种活动;

3、过程必须包括音乐、治疗对象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三个因素。缺少任何因素都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

由此可见,音乐治疗背后的理论体系是很庞大的,听一段音乐可以舒缓心情,但并不能称之为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师拥有一定的专业门槛,通过系统且科学的学习,而且音乐治疗中的知识十分广泛,这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

目前学院开设的音乐治疗专业,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程。

主干课程: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

核心课程:中西方音乐史,基础和声,音乐心理学,普通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基础,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即兴式音乐治疗,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等。

音乐治疗专业的就业方向

目前,大众认为音乐治疗的方向主要是与心理疗愈相关,相较于传统的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直接作用于情绪,通过音乐调节来访者的情绪进行干预。

而实际上,音乐治疗的医学价值不止于此。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对人体内脏和躯体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的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音乐的节奏、速度、音调、音色不同,可以表现出镇静、兴奋、镇痛、调节心率和降低血压等作用,能减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降低患者心率和血压,减少紧张情绪下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因此,音乐治疗专业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 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减压、焦虑症、抑郁症;
  • 医疗领域的各类生理疾病康复治疗、疼痛控制、临终关怀;
  • 特教领域中的各类身心障碍,比如孤独症、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

目前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包括:特殊儿童机构,医院康复科,精神康复领域,养老机构等。

音乐治疗专业的就业前景

从政策扶持方面,全国各大高校逐步增设音乐治疗专业;今年4月5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正式公布144项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价格的通知》正式生效。其中,新增项目有一项“音乐疗法”的康复项目,也就是说“音乐治疗”项目已经纳入医保。

目前国内开设音乐治疗专业的院校

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如下:

1. 中央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治疗专业

招收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

2. 中国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师范教育中心音乐治疗学专业

招收学历:硕士研究生

3. 上海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科技与应用学院音乐治疗专业

招收学历:硕士研究生

4. 中央民族大学

方向:音乐学系音乐治疗学方向

招收学历:硕士研究生

5. 四川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学系音乐治疗专业

招收学历:本科

6. 武汉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教育学院音乐学(音乐治疗)、音乐心理与治疗

招收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

7. 江西中医药大学

方向:人文学院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

招收学历:本科

8. 长治医学院

方向:人文艺术传媒系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

招收学历:本科

9. 沈阳音乐学院

方向:音乐科技系艺术与科技专业、音乐治疗专业

招收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

10. 云南艺术学院

方向: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

招收学历:本科

11.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治疗专业

招收学历:本科

admin

徐小平给5,000万估值的睡眠监测系统

一款无线蓝牙多导睡眠监测仪,取代国标32根线的睡眠脑电波检测系统,被投资大老徐小平、龙宇等高度评价,一致估值5,000万。

徐小平称之为彻头彻尾的革命性产品,提出投资600万占12%(项目估值5,000万)。多导睡眠检测系统一年的采购份额高达30亿人民币。

贝塔斯曼基金创始人龙宇也提出同样的条件,投资600万占12%。

admin

轻断食

中国有句古语“病从口入”,科学挑选食物、科学进食可以预防疾病,甚至加快康复某些疾病。

8-16进食(轻断食)

最近流行8-16进食法,一天24小时内要保持16小时不进食。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宏观上分成3大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另外是维生素、矿物质、水。
碳水化合物 – 进食后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淀粉,葡萄糖是细胞能量的唯一来源,缺乏葡萄糖,细胞线粒体就无法产生我们身体所需的动力。
蛋白质 – 进食后被分解成氨基酸和肽,氨基酸参与人体各种代谢和新蛋白质的合成。人体需要21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种(鸡蛋齐),其余13种从8种中合成。
脂肪 – 进食后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脂肪酸,脂肪可以储存能量,负责人体保温。
维生素 – 维持生命所需但人体不能产生的外来营养素;
矿物质 – 参与人体代谢的微量元素,如:钙、镁;
水 – 人体70%是水,负责向细胞传送营养、排毒。

细胞能量代谢
人体有100万亿个细胞,每天有新细胞分裂合成,取代老死的细胞(新陈代谢)。来自食物的葡萄糖在细胞线粒体被氧气和柠檬酸“氧化”变成ATP(三磷酸腺苷),为全身细胞提供体能!癌细胞不需要氧气,就可从葡萄糖获得能量!发现这个“氧化循环”的科学家克雷布氏Krebs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会令细胞线粒体氧化循环变慢或变快!
氧化循环变慢或变快,立即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
加州大学戴蒙德教授15年前预言,中国人生活和饮食习惯在改变,糖尿病将成为中国人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个预言不幸被他言中。大饮大食、不运动导致:氧化循环太快,食物很快变成葡萄糖,没有足够运动去消耗这些葡萄糖,就会产生高血糖。
血氧不足、慢性病导致:氧化循环太慢,食物营养不能充分被转换成体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
统计显示:癌症患者大多数是“氧化循环慢”的。

代谢分类 – 根据氧化循环快慢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分类
(1) 慢氧化型: 葡萄糖转换成能量时,速度比
较慢;血氧饱和度<97、体型偏瘦、胃口不 好、手足冰冷 (2) 快氧化型: 葡萄糖转换成能量时,速度比 较快;血氧饱和度>=97、体型偏胖、胃口好、手足温暖。
幸运的是:通过食物调整,就能加快或减慢氧化循环。

食物调整
快氧化型
氧化循环变快,多数是血氧充足、食欲旺盛、大吃大喝引起。
解决方案:
多吃优质蛋白(高密度蛋白,如:核桃、牛肉)、少吃碳水化合物、补钙、做瑜伽、听快节奏音乐、多看书、少喝碳酸饮料、养成早起床习惯。
慢氧化型
线粒体氧化循环变慢,多数是血氧不足引起(非器质性)。1个红血球细胞携带<4个氧分子。
解决方案:
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蛋白、补充维C、多喝小分子水、带氧运动、听Alpha双频音乐、早睡不熬夜。

8-16轻断食

细胞自噬(Autophagy)
克里斯汀德迪夫发现该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代谢过程中,细胞会自己清除掉一些微生物等不好的物质,代谢的产物还可以为它所用,抗衰老。研究发现,断食达到16-18小时,细胞自噬的效应达到最高点。

肝异糖生(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GNG)是一种代谢途径, 从非碳水化合物(甘油、乳酸、三羧酸氧化循环的中间代谢物)产生葡萄糖, 主要发生在肝脏。在体内缺葡萄糖时,不靠食物获得葡萄糖,维持生命。。

实施方案
(1)停早餐
晚上7点吃完晚餐后,16个小时后,明天早上11点以后才吃午餐,期间16个小时不能吃宵夜、不吃早餐。
(2)过午不食
早餐、午餐正常进食。午餐后,下午3:00至第二天早上7:00,这16个小时期间不能吃晚饭、不吃宵夜。
轻断食,不能少于16小时,18小时最佳。一开始16小时,以后逐步延长至18小时(睡眠8小时包括在内,很容易实施)。
轻断食期间(16小时)可以喝茶、喝咖啡、吃不甜的蔬菜、水果。

不同代谢类型人的轻断食
慢氧化型:轻断食代餐
I型人,代谢慢,轻断食的16小时内,可以喝咖啡、维生素C丰富但不甜的水果,如:奇异果、橙子。
快氧化型:轻断食代餐
I型人,代谢快,轻断食的16小时内,可以喝酸奶、Yogurt、不甜的水果,如:香蕉、芹菜汁。
注意:
两类型人轻断食期间都不能吃糖、蛋白质、脂肪。。
很多慢性病都是代谢疾病。
科学配餐是预防和加快康复慢性病的最有效方法。
福斯特1990年的研究报告,结论:Alpha双频节拍,明显增加脑电波的Alpha波强度。
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说过:所有代谢疾病都是细胞线粒体氧化循环紊乱所致。
根据氧化循环快慢,把新陈代谢分成慢氧化型和快氧化型;慢氧化型多吃碳水化合物,快氧化型人多吃蛋白质;一天必须有16小时空腹,激活细胞自噬、消灭病变细胞;空腹期间可以喝咖啡、喝茶、吃膳食纤维、避免糖、蛋白、脂肪。

声明:
轻断食的效果因人而异,在实施前请咨询你的健康顾问或医生的意见。
admin

偏头痛

双频节拍与偏头痛




偏头痛与脑电波紊乱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最新消息称,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困扰很多人的偏头痛(Migraine)可能是由一种很特别的脑电波紊乱造成的,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由脑血管异常扩张引起的。这项新发现有可能为有效地治疗偏头痛这种顽疾带来新的希望。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血管的异常扩张可能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时主要采用收缩血管等方法,但最新的造影研究却显示,偏头痛患者在患病时大脑会出现一些异常兴奋的神经元细胞,也就是大脑细胞,这些大脑细胞会间歇性地向大脑后侧发射出微弱的电脉冲,并向大脑的疼痛感知中心反射,与此同时,电脉冲经过的地方血流会出现明显的加速流动现象,这有可能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电脉冲经过之后,血流速度就会很快下降,而此时大脑疼痛的症状也随即减轻。
                  
双频音乐与5-羟色胺           
美国Patterson和Capel博士发现:双频节拍可以刺激人体分泌5-羟色胺(Serotonin) 达到舒缓压力、止痛的惊人效果。他们发现,10赫兹的双频音乐可以令大脑分泌5-羟色胺。
另外,4-7Hz的Theta节拍也有止痛效果。

admin

水是有记忆的

水是有记忆的,准确的说,结构化水(Structured Water),又称小分子水、六角水是有记忆的。结构化水可以把周围的信息,包括:震动频率、DNA的编码信息等记录起来。我们先看一个视频:


早在1980年,著名生物学家杰克-本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e最先提出”水记忆”概念。一开始引发大量争议。没有人理解水有记忆。

后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现HIV病毒的学者,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博士开始支持这个概念,并亲自率领团队投身水记忆的研究。

2012年12月,蒙塔尼博士巴黎的实验室团队在收集DNA磁场频率信号时,有了重大发现:携带HIV病毒DNA的水被高度稀释(相当于把一滴水放进9000毫升结构化水)后,仍然能够检测到被稀释前的HIV病毒的DNA完整信息。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物理学教授吉塞普-维蒂耶洛(Giuseppe Vitiello)做了类似实验:把水放进一个金属管,外加一层电磁场,播放频率104赫兹的音乐。1小时后,把核苷酸(Nucleotide)添加到水中, 用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凯莉-穆利斯 (Kary Mullis)的生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 加入DNA的其他碎片成分后, 成功还原了原来的DNA顺序。

这个实验证明:在音乐的震动下,水能保存DNA编码信息。为什么水能记录DNA信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后来量子物理学教授马克-亨利(Marc Henry) 给出了答案:音乐震动后的水变成六角状,六角状的水分子结构,氢键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频率振动信号,进入这个闭环后,被氢键包围和保护起来,这就是水记忆的原理。

科学家们用另外一个实验证明谁记忆的存在。

他们用432赫兹和528赫兹的音频,分别把两杯水震动30分钟。48小时后用SR770频谱仪对水波进行频率测试。结果发现432赫兹震动后的水,48小时后432赫兹的频率振幅最大!528赫兹震动过的水,也是528赫兹的振幅最大!
表示水在这个频率,与外面的频率发生同频共振。

这证明水能够检测到周围的震动频率,产生共振并把频率保存下来。同频共振的频率48小时后仍然存在。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水是有记忆的。

水记忆的能力是医学界的重大发现,到底有什么用途?

医学界正在研究不同癌细胞的频率,希望发现能摧毁不同癌细胞的频率,用特定的水,携带抗癌药精准攻击癌细胞。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詹姆斯-巴尔(James Barl)博士团队发明了一种同频共振治疗仪, 通过15个月无数次试验,从100赫兹到30万赫兹,几乎所有频率都测试过。最终发现能摧毁癌细胞的频率是10万到30万赫兹之间的超声波!他们在白血病细胞上试验,发现10万赫兹的超声波能摧毁白血病的病变细胞。

他们已经找到了癌细胞的同频共振频率,用10万赫兹的超声波把结构化水震动后,用这种水携带杀死癌细胞的药,治疗成本比化疗更低,切副作用非常小,这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水的同频共振和记忆能力,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开创了数字生物学的新纪元,不但能用于发现疾病,还能借助结构化水,制作分子层面的药物,对某些疾病(如癌症)进行靶向治疗,替代化疗。治疗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生物制药行业受益最大,这将是人类健康的新希望。

原来水是我们的最佳朋友。

为了你的健康,多喝水。

admin
Uncategorized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对于血液当中的糖分不能及时分解,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引发的一种病症,糖尿病属于慢性的代谢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就需要长期服用控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服用药物之外,在平时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导致饮食太单一,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其他方面的疾病。

苹果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在平时我们常说多吃苹果身体好,而且又有“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但是苹果尝起来口感比较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吃一个苹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生是怎么说的!

糖尿病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我们看一种食物是否会升高血糖,看它的升糖指数。

所谓升糖指数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是指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是指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再乘以100,它是反映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i

根据发明升糖指数的营养权威Jenkins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升糖指数低于50的食物。

GI 低于45的食物

蔬菜类

菠菜 15; 海苔 16; 海带 17; 大白菜 23; 小白菜 23; 黄瓜 23 ;生菜 23;蘑菇 24;芹菜25;茄子 25;油菜 25;西兰花 25; 卷心菜 26;韭菜 26;花菜 26;青椒 26;金针菇 28;平菇 28; 大葱 28; 洋葱 30;番茄 30; 干香菇 38;藕 38;

豆类

大豆 18 ;四季豆 26;绿豆 30; 鲜豆腐 32;扁豆 36; 冻豆腐 22 ;豆腐干 23; 豆芽 22;

蛋肉类

鸡蛋 30;鱼肉 40; 虾 40; 螃蟹 43;

奶类与饮料

酸奶 26; 牛奶 26;奶油 30;脱脂奶 36;番茄汁 38;咖啡 39;苹果汁 41;

糖类

木糖醇 7;果糖 23

医生建议

糖尿病人不仅可以吃苹果,而且吃苹果还会给糖尿病人带来很多好处:

1、大多数的糖尿病人都是体型偏肥胖的,适当多吃苹果可以帮助减肥控制体重,而且用苹果的方法还能让胃部收缩,味觉变正常,减少刺激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的摄入量。

2、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可以帮助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而且据荷兰学者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胆汁的排出量和胆汁酸的浓度增加,帮助肝脏排出更多胆固醇。

3、苹果还可以促进血液内白血球的生成,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4、苹果当中含有多酚和黄酮类的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排出毒素和垃圾,尤其是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还能够止住轻度腹泻。

5、苹果当中的胶质物质以及铬元素能够帮助稳定血糖。

6、苹果当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帮助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人在吃苹果时,需注意这几点:

1、建议吃青苹果

在平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青苹果,这种苹果当中的铬元素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苹果酸还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所以建议吃酸味苹果。

2、时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在吃苹果的时候,建议选择两餐之间,这样既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下一段的摄入量,同时又能够帮助分解血糖稳定血糖值,最好选择是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左右吃苹果,效果更好!

可尝试蒲公英、罗汉果稳定血糖茶

多喝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多喝水能够帮助我们将血液中糖分的浓度给吸食,如果要是想要更好地去稳定我们的血糖,那么在喝水的时候,水中可以放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的中药食材。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将蒲公英,罗汉果,茉莉花,大麦等重要食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泡水或者是煮水喝,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稳定血糖,稳定血脂,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的作用。如今众多老中医也在使用这一方法。

蒲公英:可以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祛风湿和血毒。

罗汉果:可以清热解毒、稳定血脂,稳定血压有利于身体健康。

上面这些食材在中药铺中都能够购买到,但是要将这些东西煮一下,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麻烦,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已经加工好的茶包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所调配好的茶包,只需要冲泡就能够饮用了,长期饮用对于身体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

结语:其实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注意营养全面,不用太注意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要不过量基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