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 Uncategorized

张文宏:免疫系统从来没有为人类活到100岁做好准备

“肿瘤将成为常见病、慢性病,而免疫系统从来没有为人类活到100岁做好准备。”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11月3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嘉年华“生命健康论坛”上说。

【“肿瘤将成为常见病、慢性病”】

张文宏介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1949年以前还不到40岁,如今,上海的人均寿命接近85岁,这是因为大大改善了由于感染性疾病带来的儿童死亡。

“如果我跟癌症专家、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一起出现在非洲,我肯定更受欢迎,但在上海你会发现他更受欢迎,因为上海有着非常好的公共卫生体系,很多传染病早期就得到了控制。”

当我们的人均寿命达到85岁时,免疫系统是否足以对付癌症细胞呢?“免疫系统其实从来没有为我们活到100岁做好准备,所以重新构建和改善免疫体系,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会。而肿瘤将成为一个常见病、慢性病。”

【“新冠疫苗不具备抗癌作用”】

最近,国外有一位肿瘤患者感染了新冠肺炎,出人意料的是,他在康复后发现肿瘤竟然消退了。网上出现热议,新冠疫苗具有抗癌功效,这是真的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新冠疫苗不具备抗癌作用。”张文宏说,这种现象是极其偶然的,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的攻击诱发了免疫风暴,使得免疫系统一下被激活,血液里的肿瘤细胞因此被清除,但对于实体肿瘤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

张文宏表示,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并不能免于肿瘤,但肿瘤患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不是因为肿瘤的需要,而是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一旦被新冠病毒攻击,病死率很高。”

【“谁都不知道自己免疫力是强还是弱”】

免疫力低下的人,是否更容易生病?“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免疫力是强还是弱。”张文宏说,对于免疫力低下很难定义,没有什么好的指标来衡量。

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以为年轻人不怎么会得病,其实有些年轻人一旦得病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对抗肿瘤还是病毒,都与我们的免疫力有关。这个免疫力除了免疫强度,还有一个精准度,即特异性的免疫是不是足够强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健康,第二天突然就离世了,而有些人看上去身体很弱,却可以活到90岁甚至100岁。

“尽管免疫力无法定义,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充分和均衡的营养可以让免疫系统更加活跃。”张文宏说,免疫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也会随之衰老,在与癌症的战争中,科学家承担的角色就是帮助解决我们的免疫能力能够继续维持在比较强大和活跃的水平。

更多文章:

中国人吃出了一半的消化道肿瘤!最佳解决方案有了

2020年,我国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

据估计,我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是由不当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并且由饮食所诱发的癌症数仍处于上升之中。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剖析饮食与肿瘤的潜在联系,送你一份“挑三减四”的饮食清单。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   高键

肿瘤危险因素:饮食导致的肥胖

国际顶级的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研究,探索与肿瘤关系最密切的饮食因素。

该研究对1991年以来的20年间,来自我国12个省或直辖市的27000多人的健康营养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显示,由饮食导致的肥胖是公认的肿瘤危险因素。

1991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后,中国人群的肥胖率直线上升,其中以年轻人和农村人口最为显著。20年间,50岁以下的人群中规律运动者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

总体来看,饮食模式的变化喜忧参半。一方面,国人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出现了明显增加,在农村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另外,50岁以下的人口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增长了近一倍。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增加,可能会降低上消化道肿瘤(胃癌和食管癌)的风险。

例如,柑橘类水果摄入量的增多,对贲门癌的保护效率可以达到近40%。乳制品富含钙和维生素D,研究也已证实其对消化道肿瘤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的红肉消费量增长了约40%,加工肉类消费量也增长了30%,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更是翻了一番。

在酒精消费方面,城镇居民下降了三分之一,但农村居民的酒精摄入却反而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实,加工肉类和红肉与胃肠道肿瘤的风险早已明确。加工肉类已经被列为Ⅰ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致癌),红肉则被列为了ⅡA类(可能对人类致癌)。

具体来看,截至研究结束,高BMI与当年16.6%的肝癌有关,红肉消费与19.0%的结直肠癌病例直接相关。

其次,吸烟是食管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直接相关病例占16.5%。高钠摄入则与16.6%的胃癌关系密切,是最主要的胃癌饮食因素。

据此研究人员提出,高BMI、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是导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负担越来越重的三大危险因素。

研究团队最后指出,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干预措施,到2031年中国将诊断出120万例新发胃肠道肿瘤。如果中国人群都遵循健康饮食模式,届时可以预防52.1%的胃肠道癌症。

“江南饮食”更适合国人

什么样的饮食是健康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饮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

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遵循这一饮食模式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专家表示,江南饮食是长江中下游居民长期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食材种类丰富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因此当地人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非常多。

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大

相对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应季果蔬供应更充足,很多人每天能摄入1斤左右的新鲜果蔬。

白肉比红肉多

江南多邻水,盛产鱼虾和禽类,因此在肉食方面,鱼虾和禽类等白肉摄入更多,猪牛羊等红肉相对较少。

油盐摄入量相对较少

与北方偏爱油炸、酱炖等重口味烹调方法不同,南方饮食口味相对比较清淡。

主要是清蒸和煮

江南地区烹调更注重留住食材本身的味道,因此推崇清蒸、煮等低温烹调方式。

多使用植物油

油类以菜籽油、花生油、油菜花油等植物油为主。

江南饮食更适合中国居民,也适合大范围推广,并且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豆制品和茶的摄入量较高。但江南饮食也存在一些弊端:

高糖

南方人偏爱甜食,除甜点、饮料外,烹调时无论清蒸、炒菜还是煮汤,都爱加点糖提鲜。

油盐多

油盐的使用量虽然比北方少,但也超过了膳食指南的相关推荐摄入量。

米白面比例越来越高

传统江南饮食中,碳水是以粗粮糙米为主,但近三四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米白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专家建议,国人可以在发挥江南饮食优势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膳食模式:

  1. 增加粗粮(如糙米、全麦粉),减少精米白面;

2. 推荐植物油(比如花生油、菜籽油),最好低温烹饪;

3. 增加白肉和水产,减少红肉,多吃豆制品;

4. 多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最好占到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一半以上,保证适量水果;

5. 可适量食用坚果、奶类、茶水;

6. 推荐蒸、煮、涮等低温烹饪方式,注意少油少盐少糖。

专家提醒:除饮食控制外,健康的体魄也离不开适量活动,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

一份“挑三减四”饮食清单

一直以来,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合理饮食也有助长寿,但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呢?

一挑新鲜果蔬

果蔬中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质,可延缓酒精、烟草、肥胖带来的危害。

研究发现,每天果蔬摄入量超过569克的人,比摄入量少于249克的人早亡风险降低10%,寿命延长1年多;

假如再多吃200克果蔬,早亡风险再降6%。经常喝酒吸烟的人,每日食用560克以上果蔬,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降低15%。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二挑全谷物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植物化学物质。

研究发现,全谷物可降低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物和杂豆类。

三挑高蛋白质食物

低脂肪的高蛋白质食物,如水煮蛋、茶叶蛋、牛奶、酸奶、豆浆、豆腐、酱牛肉、瘦肉等。

这类食物营养丰富,在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同时增加饱腹感。

一减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制品包括培根、火腿、灌肠、腊肉、熏肉等,它们含微量致癌物,盐分又高。

研究表明,加工肉制品可能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风险。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列入致癌食物名单。

二减高盐食物

食盐过量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为吃盐过多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达165万。

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最好少于5克,烹调时建议使用限盐勺,控制酱油、鸡精、咸菜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三减高脂肪食物

研究发现,如果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要想长寿,应该少吃肥牛、肥羊等高脂肪肉类,油条、奶油蛋糕等也要少吃。

四减甜饮料

甜饮料的基本成分主要是水(80%以上)、糖(0~15%)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包括甜味剂、色素等。

研究显示,减少摄入含糖饮料摄入可使慢病死亡率下降14.5%。补水首选白开水,绿茶、菊花茶、柠檬水也不错。

来源:生命时报

更多文章:

84%感染者出现后遗症!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还能杀死脑细胞

随着新冠病毒继续在全球各国肆虐,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后遗症,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所谓新冠后遗症,即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复发或持续的健康问题。

其中,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官方信息,感染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之一是出现“脑雾”,即思维和注意力难以集中。事实上,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出现脑雾。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但令科学家们迟迟未能找到这一问题背后的答案,这些新冠后遗症究竟为何出现?

据外媒10月24日报道,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或许解开了这一谜题,因为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脑细胞

▲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出现了“新冠后遗症”

后遗症表现

近四分之一感染者康复后

出现认知障碍,大脑无法正常工作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JAMA Network Open)》10月22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感染者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出现了记忆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研究人员对纽约西奈山医疗系统74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一的人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大脑无法保留信息和集中注意力。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频率相对较高。在住院患者中,执行功能、处理速度、分类流畅性、记忆编码和回忆方面的障碍最为明显。”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杰奎琳·贝克尔解释道。

该研究称,曾因新冠肺炎住院的人最有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迹象,但在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一些感染者也出现了脑功能下降。这些患者通常在感染新冠病毒约7、8个月后,表现出认知障碍的迹象,包括记忆、回忆和存储新记忆、做出判断及计划当面的问题。

▲新冠病毒会破坏位于大脑周围的内皮细胞,导致血液无法流动。

精神病学教授海伦·拉夫雷茨基博士表示,有些病人“大脑甚至完全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思考、记忆受损;当他们开车出行的时候,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

最新研究

新冠病毒杀死内皮细胞

导致“幽灵血管”出现

尽管在新冠疫情后不久,科学家们便逐渐注意到了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出现了各种大脑及神经问题,但始终未能找到症结。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揭开了这一谜题。

据报道,这项由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一种被称为内皮细胞的脑细胞。内皮细胞位于大脑周围,负责保护小脑,促进血液流动。研究人员指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血管损伤,损害认知功能。他们表示,这一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都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的大脑发现了一种极为细小的“幽灵血管”,这是一种让血液无法流动的死细胞,也是认知障碍的标志,并可能产生众多风险,比如微中风等等。

专家解释

这一问题或许是可逆的

但长期影响仍然无法确定

这一令人震惊的发现,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个问题: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是否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受到脑部问题的困扰?

该研究合著者、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文森特·布雷奥表示,这种大脑的损伤可能是可逆的。他解释道:“我们在仓鼠身上看到了这种现象显然是可逆的,所以它在人类身上也或许是可逆的。”

其次,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感染者身上。但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感染者来说,暂时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连续一周每10分钟采集一次血液样本,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不可行。”他表示。

报道称,从长远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对大脑的损伤是否持续存在,并影响受损大脑的老化状态等众多问题仍未得到确切解答,科学家们还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新晚报综合红星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启迪

审核:张雷

更多文章: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对于血液当中的糖分不能及时分解,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引发的一种病症,糖尿病属于慢性的代谢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就需要长期服用控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除了坚持服用药物之外,在平时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导致饮食太单一,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其他方面的疾病。

苹果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在平时我们常说多吃苹果身体好,而且又有“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但是苹果尝起来口感比较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吃一个苹果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生是怎么说的!

糖尿病

糖尿病人每天吃一个苹果,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我们看一种食物是否会升高血糖,看它的升糖指数。

所谓升糖指数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是指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是指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再乘以100,它是反映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i

根据发明升糖指数的营养权威Jenkins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升糖指数低于50的食物。

GI 低于45的食物

蔬菜类

菠菜 15; 海苔 16; 海带 17; 大白菜 23; 小白菜 23; 黄瓜 23 ;生菜 23;蘑菇 24;芹菜25;茄子 25;油菜 25;西兰花 25; 卷心菜 26;韭菜 26;花菜 26;青椒 26;金针菇 28;平菇 28; 大葱 28; 洋葱 30;番茄 30; 干香菇 38;藕 38;

豆类

大豆 18 ;四季豆 26;绿豆 30; 鲜豆腐 32;扁豆 36; 冻豆腐 22 ;豆腐干 23; 豆芽 22;

蛋肉类

鸡蛋 30;鱼肉 40; 虾 40; 螃蟹 43;

奶类与饮料

酸奶 26; 牛奶 26;奶油 30;脱脂奶 36;番茄汁 38;咖啡 39;苹果汁 41;

糖类

木糖醇 7;果糖 23

医生建议

糖尿病人不仅可以吃苹果,而且吃苹果还会给糖尿病人带来很多好处:

1、大多数的糖尿病人都是体型偏肥胖的,适当多吃苹果可以帮助减肥控制体重,而且用苹果的方法还能让胃部收缩,味觉变正常,减少刺激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的摄入量。

2、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可以帮助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而且据荷兰学者长期调查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胆汁的排出量和胆汁酸的浓度增加,帮助肝脏排出更多胆固醇。

3、苹果还可以促进血液内白血球的生成,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4、苹果当中含有多酚和黄酮类的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排出毒素和垃圾,尤其是苹果当中的果胶成分,还能够止住轻度腹泻。

5、苹果当中的胶质物质以及铬元素能够帮助稳定血糖。

6、苹果当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帮助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人在吃苹果时,需注意这几点:

1、建议吃青苹果

在平时,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青苹果,这种苹果当中的铬元素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苹果酸还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所以建议吃酸味苹果。

2、时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在吃苹果的时候,建议选择两餐之间,这样既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下一段的摄入量,同时又能够帮助分解血糖稳定血糖值,最好选择是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左右吃苹果,效果更好!

可尝试蒲公英、罗汉果稳定血糖茶

多喝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多喝水能够帮助我们将血液中糖分的浓度给吸食,如果要是想要更好地去稳定我们的血糖,那么在喝水的时候,水中可以放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的中药食材。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将蒲公英,罗汉果,茉莉花,大麦等重要食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泡水或者是煮水喝,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稳定血糖,稳定血脂,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的作用。如今众多老中医也在使用这一方法。

蒲公英:可以清理血液中的垃圾、祛风湿和血毒。

罗汉果:可以清热解毒、稳定血脂,稳定血压有利于身体健康。

上面这些食材在中药铺中都能够购买到,但是要将这些东西煮一下,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非常的麻烦,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已经加工好的茶包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款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所调配好的茶包,只需要冲泡就能够饮用了,长期饮用对于身体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

结语:其实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注意营养全面,不用太注意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要不过量基本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升糖指数食物与血糖

1981年加拿大营养学家Jenkens发现不同食物进食后引起血糖上升水平不同,因此提出升糖指数的概念,称为营养师为糖尿病患者挑选食物的依据。

常见食物的GI值参照表

更多的食物GI指数